分享到: | 更多 |
一些地方自曝统计“注水”,是对自身问题的正视和反思,也是国家层面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改革不断推进形成的压力和倒逼。
1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的报道显示,进入2018年以来,已有多地主动曝光自己GDP“注水”。记者梳理发现,向数据“注水”的招数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财政空转,年底交税费,转年再退回;二是重复计算,同一家公司在注册地被统计一次,在实际生产地又被统计一次;三是故意虚报,一年财政收入160万元,报成2900多万元。
敢于自曝家丑、揭开伤疤,承认曾经犯下的错误乃至违法违规行为,不怕在全国人民面前丢面子,勇气、态度可嘉,但仍需正视的是其行为和影响的恶劣。
从“注水”的程度上来说,一些地方绝不是小打小闹,而堪称触目惊心。比如,天津滨海新区宣布挤出水分,将2016年的GDP从10002亿元调整为6654亿元,而过去一年里,滨海新区一直顶着“首个万亿级国家新区”的光环被广泛宣传;最早自曝GDP“注水”的辽宁省,在2011年至2014年,其所辖市、县累计虚增财政收入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
统计“注水”、“美化”数字何以成了一些地方的共同选择?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统计口径和标准的选择——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便可能不同;目前实行的分级核算办法给了地方统计部门一定的权力空间,而统计部门的人、财、物均归各级地方政府管理,不听当地政府的话很可能会有麻烦;从法律层面来说,数据造假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代价较小,往往仅停留在“通报”“处分”的程度,收益和风险明显不匹配;“惟GDP论英雄”在此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颇有市场……
如此现实语境下,统计成为“统计+估计+拍脑袋”,或许不足为奇。有些地方甚至陷入“劣币驱除良币”的怪圈——造假官员的仕途比实事求是的官员更顺。要遏制这种态势、及时纠偏,需要诸多制度和法律层面的努力、改变甚至改革。
一些地方自曝统计“注水”,是对自身问题的正视和反思,也是国家层面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改革不断推进形成的压力和倒逼。
比如,统计体制面临变化,改革已有时间表。2017年6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明确到2019年实行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各省份的GDP核算不再由省级统计局负责,而是在国家统计局领导下,由国家统计局和省级统计局共同完成。这意味着以后一些地方政府想对GDP“注水”越来越难。既然难以“注水”,就要想办法先挤掉之前的水分。否则,GDP水分越多的地区,将来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被问责或处罚的风险会越来越高。
还有,2017年4月国家统计局宣布成立统计执法监督局,充分发挥统计执法监督利剑作用,维护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同时明确对数据造假和统计偏差进行追责,对造成不真实数据的责任人,包括主观造假和客观能力不足造成的数据偏差,都将采取零容忍态度。与此同时,中央巡视利剑频频“发威”,直指一些省份经济数字造假。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防风险、去杠杆再一次被强调。这恐怕也是各地GDP挤水分的现实压力。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过去风险小、诱惑大、“笼子”不牢的情况在逐渐扭转。未来,保证统计数字真实、准确、有效,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笼子”只会越扎越紧、越筑越牢。
时下,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要高质量发展,挤水分、去虚假,摈弃“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包含了统计体系和统计能力的现代化。确保统计数字的真实,终究要靠制度护航。我们不仅要建立更科学、严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高核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而且要建立更高效、严格的约束、问责机制,让地方官员不能、不敢干预地方GDP数据的统计,让“不管谁当领导都不能数字造假”成为一种规矩和底线。
微论 2014-01-23 |
喻 辛:政法系统“正人先正己”才有公信 2014-02-12 |
破除创新创业“痛点” 2015-05-19 |
收费公路公报“扭亏为盈”有无玄机 2015-07-01 |
任艺萍:作家志当存经典 2015-10-16 |
不能说走就走 驴友需备案 2015-11-19 |
雾霾之下,没有看客 2015-12-02 |
网络直播岂能“只见直播不见文化” 2016-11-10 |
“龙母”才是《权游》里的革命者 2017-07-19 |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 2017-10-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