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从“ 抢技工大战 ”看劳动力市场完善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陈晓燕
//www.workercn.cn2018-04-0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要让技术工人工资水平真实有效地体现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需要进一步消除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让劳动力市场更加完善。归根结底,遵循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机制,是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出发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报道,眼下,城市“抢人大战”已进入白热化,其中,技术工人也成为各地争夺的人才资源。各城市对技术工人的利好政策,除了落户条件的放宽外,更有真金白银的补贴。比如,南京对技术工人给予一定技能提升补贴,纳入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的,补贴标准可上浮至30%。

  “抢技工大战”凸显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技工荒”问题。据人社部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就业人员为7.7亿人,技术工人有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有4700多万人,仅占整个就业人员的6%,技术工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在许多地方招聘会上,技术工人的“行情”确实看涨。但多项调查显示,整体而言,技术工人薪酬水平仍偏低且增长缓慢,存在收入与业绩不相匹配现象。这是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学技术的重要原因。

  提升技术工人待遇包括薪酬待遇的呼声已久。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基础。在当前技术人才总量偏少、供需矛盾现象突出的情况下,利用经济收入这个重要杠杆,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劳动力成为技术工人,已成为社会共识。

  为什么“技工荒”了这么多年,技术工人整体的经济待遇仍上不去?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部分企业提升技术工人经济待遇的动力不足。

  这涉及一个收入分配也就是“切蛋糕”的问题。在企业层面的收入初次分配环节,如果“蛋糕”总量短期内不变,给技术工人切的“蛋糕”大了,企业方得到的“利润蛋糕”必然变小。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企业方没有多大积极性去主动为技术工人涨薪。

  以近些年国家层面倡导的“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为例,这一制度设计旨在使技术工人收入分配与业绩贡献相匹配,进而激发工人创新创造积极性。然而国务院相关部门为此启动的专门立法阻力重重,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方反对声较大。

  对于企业来说,与其陷入“工人技术不行,所以我不愿意提高薪酬,薪酬偏低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学技术”的“鸡生蛋、蛋生鸡”恶性循环中,不如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通过激励措施来调动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承担应有的职责。

  有人担心,提高技术工人经济待遇将进一步提升劳动力成本,弱化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此,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已成为共识。我们不能再依赖劳动力成本低廉和人口红利带来的比较优势。提高技术工人经济待遇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成本上升压力,但这种压力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利用市场的力量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从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这是我们必须的选择。

  提高技术工人经济待遇涉及国企薪酬制度调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提出,“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分配要向高技能人才倾斜,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资增幅应不低于本单位管理人员人均工资增幅。”这应成为国企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有专家还建议,鼓励核心骨干职工通过资本和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入股企业,取得相应的中长期股权激励收入。

  提高技术工人经济待遇,要让其收入体现劳动价值,需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管理等手段降本增效,政府在合适的时机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给技术工人增收创造空间。

  “抢技工大战”呼唤给技工涨薪提速。要让技术工人工资水平真实有效地体现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需要进一步消除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让劳动力市场更加完善。归根结底,遵循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机制,是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出发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