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报、谎报事故更像是一面放大镜,它照出了一些地方畸形的产业观、发展观、政绩观。在安全生产的问题上,任何侥幸、“护犊子”的心态和做法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据12月23日新华社报道,“12·4”湖南浏阳市某烟花制造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3人死亡、13人受伤,事故主要原因系该公司超许可范围、超定员、超药量、改变工房用途违法组织生产,属地安全监管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未及时发现制止事发企业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日前约谈当地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指出当地隐瞒死亡人数,性质恶劣,影响极坏。截至目前,已有10名涉案嫌疑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4人被采取留置措施,另有3名干部被先期免职。
又是事故瞒报!这一次,谎言被揭开的过程一波三折——事发当日中午,当地上报的伤亡情况为1死1伤,有媒体质疑后,当地又改称是7死13伤,后来湖南省政府成立调查组提级调查后发现并核实另有6人死亡。更令人发指的是,事发企业股东、法人代表及相关管理人员甚至转移藏匿遇难人员遗体,伙同有关公职人员谎报、瞒报事故信息。
是什么力量让当地相关人员如此拼尽全力守护谎言?
对担责的拈轻怕重是最直接的原因。根据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事故造成死亡人数的差异,决定了事故等级、调查规模、影响范围和处理方式不同。其中造成10~30人死亡的属重大事故,由省政府调查,且需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造成3~10人死亡是较大事故,由设区市调查,上报至所在省份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造成3人以下死亡的是一般事故。当地在死亡人数上报中一次次“精准”卡位,为的就是让问责板子打得轻一点,自己的位子坐得稳一些。“万一没被发现”的侥幸心态让一些人铤而走险。
此外,与当地对支柱产业的偏爱不无关系。烟花爆竹产业素来是湖南浏阳的地方名片,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高危产业。近年来,当地烟花爆竹生产中一般事故时有发生。冒险在死亡人数上玩数字游戏背后,显然有当地担心烟花产业因此受挫,进而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百姓就业的考量。
必须强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才谈得上地方发展。比之亮眼的产销数字,安全生产才是最大的产业根基,保安全本身就是保就业、保企业、保产业。先前一些地方事故瞒报、谎报案例,不少都发生在煤炭、钢铁等地方支柱产业中。事实证明,一旦存了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地方发展、换取个人仕途的心思,类似的谎报、瞒报就很可能会不断上演。
一个地方偏爱自己的支柱产业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安全检查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招标过程中一路绿灯等。从这个意义上看,瞒报、谎报不过是一些地方对支柱、高危产业无原则宠溺的“最后一站”。
某种意义上看,瞒报、谎报事故更像是一面放大镜,它照出了一些地方畸形的产业观、发展观、政绩观。因此,在加大对瞒报谎报行为的打击震慑力度之外,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方式的调整、对畸形发展理念的纠偏,更为根本。
堵上瞒报的口子,制度建设层面已经在发力。《生产经营单位瞒报谎报事故行为查处办法》对瞒报或谎报事故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员规定了相应惩处,《刑法》还专门设置有不报、谎报事故罪。此外,针对事故调查方式也可以做必要探索,比如此番事件后,就有网友建议进一步明确、细化启动提级调查的条件,尽最大可能压缩瞒报、谎报的空间。
在安全生产的问题上,任何侥幸、“护犊子”的心态和做法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