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道德观察:好道德要好模范,更要好制度
//www.workercn.cn2014-08-2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曾因背着尿毒症母亲上学而获评“全国道德模范”、“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的刘霆,日前在广州宣布进行变性手术。尽管易性在当今社会已经常见,但发生在一位“全国道德模范”身上,争议和喧哗显得难以避免。

  刘霆本人几年来背负的“道德枷锁”,正是人们潜意识中对道德模范德行无亏完美要求的折射。好在,痛苦过后,刘霆能够勇于面对内心,而社会进步,也让人们能够理解,道德不道德,主要在于其言行是否对他人造成了不良影响,道德模范是好人但不是完人。就像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在《论自由》所提出的那样,“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只有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须对社会负责”。

  刘霆变性,追求自己的幸福,无损他人,何乐而不为,又何咎之有?在开明的今天,刘霆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认为变性无损他的道德美誉。尤其是他母亲也尊重孩子的意愿。刘霆并没有悖逆孝道,他的孝心和孝行仍然值得他人学习,只不过,孝子有可能会变成孝女。

  对道德模范的完美要求,始于我们内心对模范好人的潜在巨大期望,譬如拯救社会沉沦,又甚至于救民族于危亡。上世纪初,蔡元培、胡适和梁漱溟等许多知识分子提出“好人政府”的概念,让好人入官府,以肃清腐败,改造社会,让中国富强起来。今天,不少城市打造“好人名片”,以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目的。

  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知道,即使是印度的圣雄甘地这样有如此大人格力量的人,也无法改变印度教派冲突。道德模范、英雄好人对社会固然重要,但依赖他们个体乃至一群人的力量,是无法拯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城市。我们将道德模范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评价时,实际上可能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缺乏源源不断生产好人的机制,在试图用楷模的精神来弥补制度上的一些不足。

  道德教化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评价标准重建的今天,道德的约束力面对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是脆弱的,法律制度也许才是约束社会行为的根本手段。

  不断出现的贪官外逃、炫富行为、医患冲突等等现象,一次次触犯道德底线的事件中,中华民族克己奉献、守望相助的道德底线不断受到挑战,不是因为缺乏道德约束,而是因为没有得到制度性的惩罚。人们道德感的冷漠,不是因为同情心丧失,而是因为道德援助没有得到制度性保护和鼓励。

  一位政治家曾说过,好的制度能够将坏人变好,而坏的制度能将好人变坏。一套有效的社会制度,应该让人们珍惜道德荣誉感,主动坚守道德底线,不需要顾虑不敢扶老人式的“道德行为后遗症”。 因此,我们要建立起的是能够激励道德荣誉感提升,保护道德底线的制度。

  好的社会里,好的道德,理应人人可行,人人有利。良好的人性生长于日常细节,只有日常生活中被打磨的人性光辉,才能在灾难面临时自然而然照亮自己,点亮他人。如果有一天大家将道德模范做好人的行为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到选树模范标杆的高度,那么可能我们就真正进入了一个道德体系健全的“好人社会”。著名作家梁晓声《呼救人心》一书中回应了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体系—— “我们会发现,硬通货不是金钱,而是我们厘清方向后像大片大片的阳光奔涌而来的纯粹幸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