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人民网特别推出“十问公务员工资改革”系列报道。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目前国内统计出来的劳动薪酬水平相比现实是偏低的,公务员的薪酬应该高于统计线,“就现阶段来看,我觉得公务员的月薪平均应该在5000元左右,其中最好的能达到8000元至1万元。”(见9月15日人民网)
这段话经不同媒体处理后,引来不小的争议。
“公务员工资最好应达1万元”,这是许多网络媒体及客户端上作出的刺眼标题。说此话的学者很快被骂成了“砖家”、“叫兽”和“利益集团代言人”。在网上,关于公务员工资到底应不应该涨、该涨到什么水平等话题,也被引爆。一时之间,吐沫和板砖横飞。
对此,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很快更新微博,发表“严正声明”:《公务员月薪应在5000,最好能达到1万》标题严重歪曲了我的原意。原话是:“就现阶段来看,我觉得公务员的月薪平均应该在5000元左右,其中最好的能达到8000元至1万元。”
关于公务员工资这个敏感的话题,我们不需要盲目的讨论。批评相关言论,应该有理有据有节。至少,应该先读懂论者的原话。只有在理性客观的基础上,关于公务员涨工资的核心问题才能摆上桌面,一些比约束公务员工资更重要的价值,才会得到还原。比如,公务员的工资存在的地区差异问题、城乡差异问题,如何平抑?这其中,乡镇基层公务员收入过低的问题,如何解决?比如,公务员的灰色收入问题如何杜绝?再比如,公务员的福利与工资是不是达到了合理的比例?无论是工资还是福利,是不是全部实现了透明化?诸如此类。
关于公务员工资改革,相关部门负责人近日透露,《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于8月29日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将以中央文件形式下发施行,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的制度,这对调动基层公务员积极性有帮助,也更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律。
讨论任何关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话题时,不需要一味的发泄式表达,不需要看一眼标题就上前“理论”的情绪。避免误解、误读,是讨论问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