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名难副实(李法明 漫画)
近日,据媒体报道,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其中黑龙江科技大学竟然一下子申报在2015年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7所高校,也都申请在2015年新设立10个以上的新本科专业。(《人民日报》10月15日)
一年增设10多个,甚至56个新专业,争先恐后开设新专业的往往都是办学实力并不太强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有多大本事兜揽这么多新专业,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少地方高校在吸引力逐渐下降,生源减少,又债台高筑的现实情况下,还不断地开设所谓新专业,无非是旧瓶装新酒,变个法子吸引生源,增加收入罢了。
高校专业如何设置,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还是在致力发展壮大优势专业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适时适当增设一些新专业,淘汰一部分旧专业?答案想必不言而喻。如果对于市场的需求反应迟钝,对于专业的设置、优化毫无敏感性,不光在就业市场遇冷,招生环节也会遭到学生、家长用脚投票,近几年一些学校生源危机日益严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这个角度讲,高校理性开设新专业,未尝不是锐意进取、勇于革新的表现。
2012年9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 92%的本科专业设置权直接交给高校,这是为了让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其办学活力,促进其内涵式建设。然而,不少高校在拥有了本科专业设置权之后,其目光还停留在旧的发展方式与思路上,盲目地贪大求全,热衷于规模化发展。在增设新专业时,对于市场的评估目光短浅,只看产业短期繁荣,不注意持续性发展;与其他高校横向比较,则是同质化竞争激烈;罔顾自身实际实力与能力,急功近利地在专业设置上赶潮流、追热点。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与高校专业设置盲目追热点,却缺乏足够实力培养合格人才不无关联。如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市场营销、动画、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等,都是不少高校前几年增设的时髦专业,它们却位列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近两年15个就业难专业名单中。但愿这能给那些头脑过热的高校浇浇冷水。
一个专业的开设,从来不是招几名教师、挂一块牌子那么简单。对于高校来说,按照需求导向、条件保障、规模适度、持续建设的原则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设立新的专业,意味着前期要进行宏观考虑,如市场是否确有需求,学校战略发展是否需要增设该专业,人才质量提升能否把握好等,还需要有师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多方面的配套资源。
当一所高校动辄新设立数十个专业,甚至56个专业,这不仅违背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常识与规律,更将一些高校办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暴露无遗。新专业“高产”的背后,是这些学校的浮躁之风与功利思想在作祟。这些满眼只有招生利益的高校以及专业,有误人子弟之患,不读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