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央企财报上的一减一增引起网民猜疑——据11月4日《经济参考报》报道,今年前三季度,在管理费用下降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央企选择了“隐藏”业务招待费,部分央企财报中相关数据和科目已彻底消失,财务报表中的“其他”科目金额却大幅增加。网民认为,央企模糊账务旨在掩盖花费,逃避监督。若想让央企的业务招待费真正降下来,还需治本之策。
“其他支出”是个筐,所有费用都能往里装。这话不全对,但也不失为对当下一些单位逃避监督、掩盖花费,“另辟蹊径”的一种形象说法。明面上的业务“招待费”科目瘦身,模糊的“其他支出”却虚胖,近两年,公众诟病如此做法似乎成了央企财报公开后的一个“规定动作”。
表面上配合监管、不乱花钱,暗地里胡乱花钱、铺张浪费甚至贪污腐败的情况依然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国家规定的软抵制。有人在“其他”这个科目上动手脚,监管部门也应在这个科目上下功夫,堵上漏洞。
客观而言,“其他支出”作为行政企事业单位一个记账科目,很多时候确实有其必要。比如一些细小的、多样化的花费,不可能一一编造科目予以记录,有时也没有必要。
但是,在公开力度不断加大、“招待费”等科目被社会高度关注并被监督部门严格限制、相应费用不得入账,且一些资金在项目间“流转”无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其他”支出等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隐藏各类不合理费用的通道和途径,从而使原本“瘦小”的该科目,渐渐呈现膨大之势,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能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
一方面,这是由于一些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粗放、监督力度不够造成的,让一些不合规、不能说的“灰色”支出,找到了变通报销的“暗门”和“偏门”。如中国远洋,今年前三季度,其销售费用为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约1800万元,增长了约22%,而同期营业收入仅增长2.88%,两者相差超过七倍。
另一方面,则是“其他”支出记账规则不够详细,给随意在其名下挂账留了机会和空挡。
要避免再拿“其他”说事儿,第一,应加快推进企业尤其是央企财务制度改革,加大企业财务监管力度和透明度,防止企业随意改变和随意执行年度企业财务预算;第二,对明显偏胖的“其他支出”进行再公开,详细公布相关支出内容,接受社会监督;第三,明确“其他”的记账范围,严防随意挂账,并配以严格的追责制度,对违规恶意记账的单位和财务人员严惩;第四,规定“其他”支出在账目报销中的总体比例,谨防辅助的小记账科目反成主要科目;第五,进一步丰富财务科目,解决确实由于没有对应下账科目而不得不在“其他”中列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