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看台声音:体育也是一种价值观
//www.workercn.cn2014-11-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下的体坛,就如逐渐变冷的天气一样,有些萧索,有些落寞,但不经意间,依然有感动袭来,它无关胜负,无关荣耀,却愈发打动人心——

  一个19岁的花季少女,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但不幸患了脑瘤,留给她的时间只剩下最后几周。为了完成姑娘的心愿,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联盟)特意将揭幕战的时间提前了两周,美国辛辛那提泽维尔大学体育馆爆满,一万多人都穿上了“为22号(姑娘球衣的号码)而战”的运动衫。姑娘站上了梦寐以求的赛场,也得到了作为NCAA球员的第一分……

  是不是很像电影?但它的确不是电影。这位热爱篮球甚于生命的美国姑娘叫劳伦·希尔,18岁生日的那一天,她加入了圣约瑟夫学院女子篮球队,开始征战NCAA第三级别的联赛,但不幸的是没过几周,她便被查出患了脑瘤。在今年9月一次复查中,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希尔脑部的癌细胞扩散速度猛增,她甚至可能熬不过12月。但即便如此,希尔仍旧没放弃对篮球的热爱,只要稍微舒服点,她就会去球场找教练和队友,不能用右手投篮,她就改用左手,“与其每天在医院胡思乱想,还不如来打球,这让我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希尔的故事被许多媒体报道,也传到了NCAA联盟主席艾默特那里,于是就有了上述那如电影般的一幕。

  这显然是一个策划好的励志故事,作秀的痕迹明显,虽然最终也挽救不了姑娘的生命,但它依然打动了我。这当然不只是因为姑娘的坚强(她没有在镜头前掉过一滴眼泪),更重要的是故事背后所体现出的价值观。

  换成普通人,得了这样的绝症,就只有自怨自艾的份儿了,但希尔偏不这样,“与其每天在医院胡思乱想,还不如来打球”,我相信这不是矫情,而是她实实在在的感受。她通过体育找到了快乐,体育充实了她的生活,丰盈了她的人生,甚至可以让她忘掉生死,而那么多人愿意陪着她玩儿,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不是出于对于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生命的怜悯,而是他们同样相信,体育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值得格外珍惜!岁月无情,人生苦短,何以疗伤,唯有体育。

  体育是什么?是强身健体,是教育,都没错,但照我看,体育也是一种价值观。如何看待体育,把体育放在什么位置,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希尔的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美国?因为体育对美国人是大事,不是可有可无的“花边”和点缀。美国总统不仅要顺应民情谈论体育,还要身体力行地从事体育运动,并以打篮球时受伤为荣。总统尚且如此,普通民众对于体育的热情就更别提了。说体育是美国人的“宗教”,或许不无夸张,但就像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所说的,你要了解美国人和美国社会,就得了解美国的体育。对于体育的热爱已经内化到每个美国人的血液中。

  我们中国人对体育也是热爱的,但国人对于体育的热情似乎大多体现在“坐而论道”上,每有国家队的比赛,大家群起而观之,嬉笑怒骂,好不热闹。“嘴上的体育”,是之谓也。可喜的是,这种局面今天已经大有改观,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动口而且动手,“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已成某种局部的时尚。我们社会的体育氛围似乎越来越浓厚,但显然还远远不够,体育在整个社会依然处于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的尴尬地位,对专业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固化认识仍大有市场,而他们的教育、就业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其实,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体育也拥有改变人生的力量。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体育还拥有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力量。这一切当然都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体育。体育是一种价值观,不夸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