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来,几桩事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某些冷漠。据媒体报道,有广州市海珠区“无名裸女尸体浸泡在池塘多日没人理睬”,有深圳市龙岗区“17岁少女惨遭割喉,同伴向路人求救无人理”,还有河南省南阳市大巴上被猥亵的女孩要求司机报警,但该司机没有报警。
要论起来,类似事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应该有些年月了,不足为怪。然而,与网络上一边倒的正义之声比较起来,现实展示的场景多少有些让人疑惑。
客观地说,涉及刑事的事件,我们不能要求身边的人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勇争先。不过报警总是可以的吧?但却常有意外。再者说那些仅和道德有关的场合,人们会不会在没有更多额外担忧的前提下,义正言辞地站出来呢?
就网络中的热闹喧嚣和现实里的安静淡漠,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在许多大大小小的各色事件中,人们无不在网络中体会到“正义”的力量,比如腐败、规则之外的人脉关系、排队之类,可是在现实社会里,感觉彷佛热血的网民几乎都不出门,那些在人群中晃悠的个个都“不上网”的样子。
前些日子笔者坐地铁就有切身感受,有人要插队,在制止声未深入插队者耳朵的情况下,我轻柔地接触了他们一下,以示提醒。跟着的收获是旁观者的冷静和插队者的怒视,可喜的是,愤怒的眼光穿过我的白发后,没有实际的跟进行为,然后自觉排队去了。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热血的网民绝不会不出门。看到那些拿着手机在地铁里、大街上穿行的人,我会联想到引发人们声讨的有图真相事件初始的资讯应该就出自这些人之中的某一位。问题是,虚拟世界里的义愤填膺与真实事件中的熟视无睹,真的能够相安无事地共居一域吗?如果网络中的你才是真实的,为什么在现实中要戴上懦弱的面具?反过来,如果冷漠才是现实的选择,何以会在网络中一副伪善的面容呢?
我不知道戴着面具的生涯是不是可以平和地持续一生,我也无从追问面具后面内心的冲突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撇开个案的纠缠,想想那些因为台上冠冕堂皇、台下鸡鸣狗盗而无法平衡内心冲突的贪欲念想,也会因为焦虑导致抑郁,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人生,现实中个人利益下的鸵鸟思维和网络上公平正义的期许,总不会没有一丝焦虑吧?
在网络面纱的背后,人们一定明白,只有严格遵守公共秩序,才能达成社会的和谐,而这不仅需要网络上的文字表达,更需要现实行为的支持和守护。(原题:虚拟世界的义愤填膺与现实世界的安之若素)
话题圆桌:美女论坛,有关美女无关经济 2010-02-05 |
中青报:别让“小姐宣誓”搅了艾滋病防治大局 2008-12-03 |
南方日报:怎能让真正做新闻的人无立足之地 2008-11-06 |
南方日报:怎能让真正做新闻的人无立足之地 2008-11-06 |
唐 淼:文人骚客为何不能惺惺相惜? 2010-09-06 |
名人失窃案 2012-10-11 |
吕怡然:公益新闻行动凸显韬奋的服务精神 2012-11-01 |
范正伟:景区门票中的“芝麻”与“西瓜” 2013-04-23 |
李 平:违法必究才能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2013-08-30 |
中国网:是谁缩短了我们的春节假期 2009-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