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文化言论:抗战“神剧”未走远,足球“神剧”又来了?
朱四倍
//www.workercn.cn2015-05-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有媒体预测称,在中国足球改革浪潮的引领下,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一大拨足球题材的影视剧抢占电视机和电影院,最近半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备案的这些题材已经达到几十部。

  那边,对抗战“神剧”的批判之声还未从公众视野离开,这边足球“神剧”即将扎堆来到,真佩服影视投资者和创作者的眼光,这难道是要用足球“神剧”击退抗战“神剧”的节奏吗?

  在足球改革的浪潮中,《大宋足球先生》、《旋风十一人》、《亚洲球王李惠堂》、《一脚定江山》等影视剧蜂拥而来,有着多重因素考量,一是现实,二是功利和投机。就笔者的观点,如此多的足球影视剧成为追逐的焦点,不能不说是时下影视制播生态严重扭曲的真实写照。

  影视作为艺术作品必须接受社会和公众评价,足球剧也同样如此。在受众的解读过程中,评判心理占据着重要的成分,这是因为受众在欣赏电视剧时都普遍存在期待视野。那么,足球“神剧”能带给我们什么呢?足球“神剧”中会不会出现与抗战“神剧”一样的狗血情节?如到处都是科幻,是功夫,甚至是用气功踢足球呢?如果观众迎来的是一窝蜂式的足球“神剧”,只有娱乐效果,是在满足受众的欲望,则我们除了能看到对利益的谋取和对商业的迎合外,还能看到什么?

  有关调查显示,在所有文化类别中,快餐文化是商业性最强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如果影视越来越成为快餐文化的表征,其直接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经济利益,而非其他。当前,不少公司为了博得高收视,迎合低俗的审美趣味,不断降低内容底线,造成影视市场盲目跟风、题材扎堆、粗制滥造。从短期来看,“神剧”或可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但却无法满足人们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很难在心灵深处打动、感染观众,达成共鸣。而商业化的包装正逼迫影视失去它的美学属性,一部部影视剧成了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的模式化产品,变得标准化、陈腐、保守主义和平庸化,显露出诗性的沦丧和个性的泯灭,艺术价值几乎成了一句空话。

  从根本上说,影视剧是大众的艺术,因而观众是一部影视剧的最终决定环节。创作人员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是否能被观众接受,作品品位如何。毕竟,外在的热闹无法代替内在的审美感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