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南京浦口永宁高里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刚开学就有人投诉称,孩子上学要收另外的礼金。记者探访发现,很多农民工子女不是当地户籍,校长称:“对不起,你要给我们意思意思。”“意思意思”,在南京方言里,是指向别人要钱。(据9月4日《人民日报》)
时下正是全国各地中小学新学年开学之际,尽管被投诉后,这位索要礼金的校长被当地教育局就地免职,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门槛高的问题却就此引发人们的关注。其实,不仅是南京,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人为设置门槛的问题在其他地方也有存在。
去年10月,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随机对150名有学龄子女的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3%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本学年有借读费;47.6%的随迁子女在务工地入学时给学校交过一次性的“门槛费”(建设、赞助费等),平均金额为11471元;其他费用(人情费等)平均为1630元。小学阶段有“门槛费”的相应人数占比最高为66.2%。高昂的借读费、“门槛费”已成为农民工子女随迁最大的困扰和经济压力。
义务教育阶段,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凭“三证”(户口簿、居住证、务工证明),严格按照“以流入地为主、就近入学,以公办学校为主、免试入学”的原则入学是国家的政策要求。然而,高昂的门槛费让好不容易凑齐“三证”、为子女取得入学资格的农民工无形中又增加了教育成本,给本来并不宽裕的生活增添了负担,也阻碍了农民工真正融入所居住的城市。
相比之下,如果农民工子女选择在家乡上学,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费用全免还另有补贴。二者的反差反映出现行教育制度等与人口流动需求的落差,“流动儿童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难以落实的问题。
校长让家长“意思意思”有悖师德、违反相关规定,应受严惩,而专挑农民工“意思意思”不仅如此,更反映出少数地方教育部门为农民工子女人为制造入学障碍,是对农民工的一种歧视。
要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首先要从政策入手。应落实“流动儿童就学流入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与居住证制度配套的入学管理服务机制,切实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具体来说,应逐步削弱户籍制度的身份定位功能,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
此外,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只有社会上普遍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认识到农民工是其工作城市的一员,其子女在迁入地入学是正常的需求,为其入学提供平等的土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针对农民工子女设置的入学门槛,让农民工不再被“意思意思”刁难。
新华网:“农民工”称谓该改一改 2009-02-01 |
中工时评:关键要让农民工“安定”下来 2009-02-10 |
伍少安:用市场手段解决农民工的精神诉求 2011-06-22 |
刘福利:为何频发“读书无用”的悲凉感叹 2011-12-16 |
季 颖:城镇化之惑 2013-03-26 |
新华社:奋斗,为了人民的期盼 2013-11-12 |
一周大小事 2014-01-23 |
关键要让农民工“安定”下来 2009-02-10 |
新华网:“给外来工上医保”传递的信号 2009-10-04 |
新华网:“给外来工上医保”传递的信号 2009-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