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新闻观察】问政,一台电视节目远不能满足公众胃口
何勇
//www.workercn.cn2016-03-3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3月27日晚,广西南宁市《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直播现场,面对曝光的公务员上班炒股斗地主、有车一族入住廉租房、盖一次公章“收费”2000元等问题,多名市民嘉宾当场激动抨击指责,其中一名市民还给到场的县委书记们送上“苍蝇拍”,期盼这些官员能严惩腐败以正风纪。

  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政府为搭建和畅通问政平台,纷纷开设“电视问政”节目。虽然已经让人有些审美疲劳,但还是披露了政府机关和党政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后续的整改、问责,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民众的认同。

  从观众观看“电视问政”节目的关注点来看,不少人盯着“电视问政”节目的“火药味”“辣味”够不够浓厚,发问是否犀利等。只要“火药味”“辣味”够浓,就感觉看得过瘾,大快人心。但是,从问政本质和开办“电视问政”节目的初衷来讲,“电视问政”节目的成功与否,关键标准不是“火药味”够不够浓,而在于有没有起到疗效,有没有达到规范权力运行的目的。

  从近年来各地“电视问政”节目来看,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电视问政”节目中曝光的问题,虽然基本上很快得到了整改,相关责任人也被追责,但解决的只是个案,相同、相似的事情和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杜绝,没过多久又在另一个地方或部门发生和出现,甚至有些问题成为“电视问政”的“老朋友”,常常上榜。比如,公务员上班时间玩游戏、炒股等。“电视问政”实质上已经沦为了个案的曝光台、举报箱。

  另一方面,“电视问政”节目跟“3·15”晚会一样,自身的滞后性明显。“电视问政”节目组录制的内容并不是马上播放,而是有一定周期,期间可能会被相关部门公关,至少找关系、打招呼。而且,在节目中曝光的有些问题,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本该及早解决,而不是非得拖到节目播出之后才处理。

  事实上,在“电视问政”之外,权力的公开运行其实有很多更便捷的问政平台和渠道,不应过度依赖电视。毕竟“电视问政”节目的制作周期长,制作成本高。问题是,现有的很多问政平台效能低下,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包括南宁市在内的很多政府都开通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播行风政风节目等问政平台,接受民众的投诉、举报等,但这些平台作用发挥得如何?与其依赖“电视问政”,不如通过制度建设,倒逼现有的问政平台最大化地发挥疗效,更广泛地监督权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