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文化言论】由《小别离》热播说开去
王瑜
//www.workercn.cn2016-09-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电视剧《小别离》热播再次引发公众对孩子出国留学热的关注。

  该剧以即将参加中考的三个孩子的教育选择为主线,讲述三个不同家庭对处于青春期孩子升学和留学的态度。其反映的中国家庭亲子关系中核心的教育问题,尤其在国内教育和出国留学抉择中的纠结与痛苦,正是当下最热门的公众话题之一。在被各种穿越剧、抗日剧和偶像言情剧刷屏的当下,这样探讨现实问题的电视剧更显珍贵。

  一直以来,直击现实的剧目因题材选择和人物演绎接地气和直指人心备受推崇。从上世纪90年代《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到近年的《金婚》《蜗居》;从《心术》《老有所依》到《大男当婚》《媳妇的美好时代》等,总能引发公众热议和追捧。

  比如《媳妇的美好时代》通过描写两家人的家长里短,探讨都市家庭婆媳关系和“80后”年轻人婚恋观。《咱们结婚吧》《大男当婚》讲述了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大龄未婚男女面临的婚姻压力和无奈选择。

  《心术》直面近年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尝试从医生和医院视角出发,探讨医生职业操守和患者非专业认知间的矛盾渊源,回应安乐死伦理边界、医疗责任和职业操守的平衡等社会问题,让人们对医者立场有了全新认识,帮助医患双方实现换位思考。《老有所依》描述老龄化加剧背景下,中国式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

  这些热播现实题材受追捧背后有着共通之处,即契合了当下民众最关心的现实话题,从相亲到“裸婚”,从高房价到子女教育,从医患纠纷到居家养老,无一不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无法回避的难题。正是这些“接地气”的内容成为俘获观众心灵的“杀手锏”。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剧目屈指可数。这与最近30年中国电视剧生产“高歌猛进”和海量出品相比,并不相称。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普及,中国电视剧产量呈“井喷”式增长。而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内容制作隐忧凸显。

  首先是资源浪费严重。每年产出电视剧仅一半左右能播出,另一半被丢弃。有数据显示,仅这项浪费投资约80亿元。

  其次,在收视率和点击率主导下,内容“失真”和常识缺乏的各类神剧频现。以“风靡”荧屏的抗日神剧为例,因其契合了国人根深蒂固的“抗日”情结,被誉为稳赚不赔的“金算盘”,产量一度“独步天下”。而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刀劈战马、800里外毙鬼子等神化抗日英雄和扭曲史实的情节更备受诟病。个别甚至通过渲染暴力、血腥、色情内容获得收视率和点击率。

  这些问题的产生绕不开利益驱动。而当低成本投资和稳赚不赔的产业链助推抗日剧演变成神话剧和青春偶像剧时,折射的不仅是“短平快”的功利主义,更暴露出文化价值导向的深度缺位。

  从全球发展经验来看,经济下行时期文化娱乐往往逆势上扬。这与文化具有的社会按摩和稳定剂作用密切相关。电视等视频类文化不只有娱乐和宣泄功能,还承载着大众文化伦理价值导向的责任,不应回避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和思考。

  因此,如何在娱乐化和思考现实之间找寻到适合的边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