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治理“网络雾霾”不能等水军及其组织者们良心发现,更不能等着7.51亿网民“转型升级”成火眼金睛和智慧化身。
“应该像治理雾霾一样治理网络雾霾。”12月25日,阿里巴巴呼吁对“网络水军”进行打击。阿里不是第一家对“网络水军”宣战的企业,此前,包括小米、华为、万达等在内的企业都因遇到网络水军的诋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声誉。(见12月26日《华西都市报》)
“水军”汹涌、“黑粉”如潮,面对“网络雾霾”,实力强的大企业抗击网谣的能力还强些,比如此前万达正式起诉造谣传谣自媒体,“各索赔500万、且追究刑责”;但小企业往往在网谣的抹黑和破坏中深受其害,比如塑料紫菜谣言导致福建晋江等地区紫菜行业遭受重创,经济损失逾1亿元,不少散户破产。遗憾的是,尽管判刑的判刑、辟谣的辟谣,网络水军仍浩浩荡荡,黑灰产业难以禁绝。
今年初发布的《网络黑色产业链年度报告》显示,黑灰产业的日交易额可以达到数十亿元,2016年总收入达千亿级;网络黑灰产业从业人员达数百万。一边是刷单炒信,从底部蚕食市场的信任链条;另一边是造谣诋毁,为获得10万+级阅读量而不择手段或为了恶意竞争而向对手猛泼脏水。
对于“网络雾霾”,应当从两个维度审视:一则,这是世界性难题。二则,“网络雾霾”在炮制和传播谣言的同时,边缘化了正常的舆论声音、客观公正的价值体系,逐渐使网络成为“谣言集散地和放大器”,不断误导公众、扰乱社会秩序。在技术迭代、网民云集,秩序与价值体系亟待规范的当下,规矩和纪律亟待严明。如果不能系统地治理“网络雾霾”,或者仅仅靠企业的控诉和自我救济,最终恐怕又会沦为一项沉疴旧疾。
早在2014年,中央外宣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就联合下发了《深入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开展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在一段时期取得过不错的效果,但从长远看,运动式的打击难以形成长效震慑,不足以规范网络环境。
因而,一个越发清晰的共识是:谣言止于智,更止于治。治理大气雾霾,不能光靠“等风来”,同理,治理“网络雾霾”也不能等水军及其组织者们良心发现,更不能等着7.51亿网民“转型升级”成火眼金睛和智慧化身。惟有站在保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荡涤网络世界黑灰风气的高度,从源头上认识“网络雾霾”的危害性,将治理议题上升为立法与制度的高度,遍地网谣和水军才有可能收手、罪恶产业才有可能收敛。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放性大学,年轻人呼吸于此,我们的孩子甚至就生长于此,我们自己也都依网为生。”对“网络雾霾”,是时候重拳治理了。
封寿炎:与雾霾相处,别忽视细微处的行动 2014-02-28 |
邓海建:5亿“烟雾箱”里的“雾霾经济学” 2014-03-03 |
新华每日电讯:警惕雾霾“常态化”麻痹治理... 2014-10-13 |
话题圆桌:“雾中北马”能否成为“治霾黑马... 2014-10-20 |
刘婧宇:治霾动真格才是对“网谏”的真回应 2014-11-25 |
艾 吾:PM2.5破1400,反思雾霾中... 2015-11-16 |
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畅快的呼吸 2017-01-09 |
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畅快的呼吸 2017-01-10 |
逃离“雾霾之痛”不如拔除“雾霾之根” 2017-02-15 |
总理与民众情绪共振,雾霾治理可期 2017-03-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