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近,南宁市的白天气温进入酷暑模式。根据有关规定,每年的6~10月,露天高温作业可享受高温津贴,标准为100~200元/月。6月27日,南国早报记者在南宁街头走访发现,仍有一些单位的高温津贴并未到位。(据《南国早报》)
一些企业和建筑工地,高温津贴政策落实得并不到位。相关部门的解释是:自从高温津贴的政策实施以来,并没有接到过有关投诉;去年以来人社厅官方网站收集的上千条投诉和咨询,也很少有关于高温津贴的反映。
这样的情况让笔者想起了“蚂蚁原理”:站起身来看地上,一个蚂蚁没有;蹲下身去看地上,遍地都是蚂蚁。为什么记者能发现许多不发高温补贴的“蚂蚁”?因为记者亲自到工地去问民工了。领导为什么发现不了高温补贴的有关问题?因为领导在高处,看的是官网的投诉,那里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有人会问,既然许多人拿不到高温补贴,为什么不去投诉,以至于主管部门无从帮助解决问题?稿件里道出了关键所在—某——快递公司的一名快递员说,“有谁敢投诉啊,除非你不想干这个工作了”。原来,不是员工对权益保护比较“麻木”,而是他们不敢拿饭碗去碰高温补贴。这就要求相关主管部门换一个思路,我们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蹲下身去看“蚂蚁”。员工不敢投诉,我们就不依靠他的投诉,而是改为由职能部门主动下去摸情况。例如,可以先发表让所有单位、企业自查自纠,发放高温补贴情况要有员工代表盖章;然后组织检查验收,查账目、听反映,监督高温补贴发放情况;最后对违规的企业和老板依法严肃查处,特别是从经济上进行处罚,并限期补发高温补贴。这样的运动式治理,可以较有效地解决问题,也能唤醒职工的权利意识。如果部门不主动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坐等投诉上门,别说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下面叫苦连天,上面还以为形势大好呢。这岂不是自我麻醉,如何能更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