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2012年春节的“宰客门”,到安徽老人因遭遇旅游陷阱给海南省长写投诉信,再到去年曝光海南旅游乱象,潜水拒绝交钱拍照将“受憋刑”等等,三亚旅游乱象一直被舆论关注,三亚官方也多次表态要大力整改。但是,国庆假期央视记者的体验调查表明,这里的宰客乱象依旧猖獗。
卖水果短斤缺两,吃海鲜价格巨贵,摩的带客收回扣,导游购物吃返点……客观地说,凡此种种宰客乱象,在全国各地景区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媒体和舆论再次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三亚,不是像三亚某官员之前所说的“恶意攻击三亚”,而实在是因为三亚俨然已成景点宰客的“典型代表”。面对“国际旅游岛”被坊间评为“国际宰人岛”,面对国内游客“去三亚不如去东南亚”的说法,我们的感觉不是幸灾乐祸的快感,而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痛。
“要对恶意攻击三亚的人追究法律责任”、“价格虽高但旅客签字就不算宰客”,诸如此类官方说辞,曾经引发过舆论炮轰;但总的来说,自从2012年宰客事件后,“严防欺客宰客”一直在三亚政府的议事议题之中,每当黄金周来临就会以文件等方式一再强调。因此,也许不应该说当地政府对宰客问题不重视;可问题是,形式上的重视,显然没能换来实质上的蜕变。
说实话,对央视节目中“记者购买了2瓶兰花精油,总共1204元”之类,有故意送宰之嫌的“为挨宰而挨宰”的曝光方式,我并不认同。至少,并没有强制消费、强买强卖等场面出现,这应该算是一种进步。但是,宰客问题在三亚依然是严重的,不诚信的行为体现在方方面面,并最终以出奇昂贵的价格呈现——除非官方对“宰客”的定义与公众不同,依然坚持认为“价格过高”不是问题,只要明码标价又有消费者签字,就不算欺客宰客。
重视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将游客的满意视作比“吸金”数字更高的追求,这是“国际旅游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事实上,对于价格的高与低,理性的游客自有判断,也不会无端苛责,关键是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并与良好的服务水平相匹配。在这一点上,三亚需要对比的对象,不是国内的同类景区而是国际的同类景区,资源得天独厚且被冠以“国际”之名的三亚,应该立志成为国内景区的榜样。游客的认同感和美誉度,要比“国庆七天旅游总收入18.68亿元,同比增长22.98%”之类的数字重要得多。
基于此,媒体的曝光也好,游客的投诉也罢,有关部门其实应该对此心怀感谢。这些“衣食父母”,不只是旅游市场秩序的真切体验者,同时也是最终评判者;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旅游市场良善秩序最可依靠的重要建设力量。与游客站在一起,重视每一起投诉,宰客问题没有治不好的可能;反过来,与金钱站在一起,满足于“一次性买卖”,将投诉视为“恶意攻击”,宰客问题更没有治好的可能。治理宰客问题,与其说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态度问题——频发文件鲜少落实,不能代表某种真实态度,却能真实代表某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