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会议费预算因何逆“表态”增长
//www.workercn.cn2014-10-30来源: 中工网—《黑龙江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内部协调、业务学习、动员推进……都离不开两个字:“开会”。自去年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国已压缩会议58.6万个,但记者查阅后却发现,一些部门2014年的会议费预算不单没有下降,反而“逆势上扬”,增长了4倍多。

  这样的治理状况让人五味杂陈,会议的绝对数量少了,为什么会议的“含金量”却在增加?这显然反映出了此前“改进会风、削减文山”的治理是“瘸脚”的。即过度重视了被压缩会议的数量,而没有重视会议本身的耗费问题。事实上,如果会议费不被压缩,那么种种多余的会议就很难真正消失。

  尽管新闻中并未点出这些“逆势上扬”部门的名字,但无论是谁,会议费预算在表态中增长都是一种不应该发生的现象。因为在2013年9月,财政部等三部门就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办法针对会议费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规定,不仅提出了要严控会议数量,减少会议会期,而且要求严格报销审核防堵会议费造假。在各个地方,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会议费压缩计划。制度在趋向严苛,集中的整治在进行,会议费预算到底因何逆“表态”增长?

  现实的答案只能是:一则,所谓的“表态减少会议数量”并不可靠。不少单位都存在着计划外召开会议的问题,有的一年计划外召开的会议甚至高达200多个,而“表态减少”的只是那些通常意义上的“计划内会议”。二则,对于官员治理的力度在加强,对“三公”经费的使用也盯得越来越紧,这样,一些不能为外人道的“三公”经费,就悄然被变脸成了会议费。相对三公经费的管理趋严,对会议费管理仍然显得宽泛,这让其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这是一种尴尬,却也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结果。毋庸置疑,对于不少地方和职能部门来说,开会早已不仅是行政的手段,也是他们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既然“会议依赖症”无法一时祛除,那么它就必然要以其他的手段来实现。与此相对应的情况更是,尽管绝大多数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已实现了“三公”经费的公开,但会议费作为“第四公”,其透明程度依旧远远不够,至于像“三公”一样被公民个体监督,更显不可能。不透明之下,会议费预算逆“表态”增长亦不足为奇了。

  和其他的改革一样,对行政体系内文山会海的整治,最终仍需回到提高运行效率、减少公共财政开支的落脚点上来。会议费预算逆“表态”增长,太不正常,动辄增长4倍多的结果,更令人惊愕。要让此种状态不再继续,目前高压的治理方式仍需继续。在此之外,更关键的是,必须迅速加快会议费等“第四公经费”的透明,让其处于民众的监督视角之中,必须建立起对于会议绩效的考核方式。会议费预算不能游走在灰色的地带,唯有透明,才能让会议费不在表态中“逆势上扬”。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