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破除养老“双轨制”终于水到渠成
//www.workercn.cn2014-12-26来源: 中工网—《辽宁职工报》
分享到:更多

  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称,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务员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缴费。千呼万唤始出来!在民间呼喊多年以后,改革我国养老体制“双轨制”,终于从“摸石头”变成了“过河”。

  取消养老待遇“双轨制”改革终于等到了水到渠成之时,说明此项重大改革的各项内外部条件已基本成熟——因为水到渠道,改革才能势所必然,因为势所必然,改革才有可能重新赢回民意。

  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推进既要不断催促,社会舆论要保持一定的压力,也要充分考虑到改革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舆论要保持一定的弹性。无论是直接涉及还是间接触及,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是这项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而不能是被动的旁观者和沉默的路人。

  观点A:养老体制“并轨”释放公平活力

  每年“两会”,相关负责人被问及养老体制改革时,总习惯说“将要并轨”,现在也终于可以换一种说法了。养老体制“并轨”,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至少包括几个方面:一,“吃皇粮”人员的人力成本将上升,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缴社保到缴纳社保的过渡过程中,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都将面临压力;二,并轨之后,可能会有不少单位建立“年金制度”,在正常的养老保险制度之外,这将会继续提高整个社会的“养人成本”;三,新人和老人的差异问题,恐怕也都会由财政来埋单。但是,养老体制并轨,仍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它让全社会的人都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公平,在退休人员群体中,再也不会增加新的“吃皇粮”的人,而领到手的养老金也要随着社保基金盈亏以及物价与消费情况而浮动。

  我们的公共财政也终有一天会因为养老体制“双轨制”改革而压力变小。在公共财政不再负责养老问题之后,公共财政才有余力来为民生服务。改革的阵痛自然不可避免,但养老体制“并轨”却是真正意义上有进步性的改革,毕竟,任何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公平与公正。

  观点B:打通双轨制便于人才流动

  退休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拿退休金,企业职工拿养老金,二者差别大。从双轨制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不仅不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活力,从整体上束缚了社会效率。曾听一位事业单位入职10年左右的员工抱怨,单位工资低,待遇一般,对前途感到困惑迷茫。问其为何不跳槽,他说这一跳意味着10年白干,养老保险企业不会替你补上。这说的是实情。现在一些人调侃,机关单位公务员嫌工资低为何不跳槽,肯定还是有油水可捞。这在相当程度上可能冤枉了他们,很多一线公务员很辛苦,有心流动,但一看到双轨制等问题,就只好踌躇良久不敢动。

  人才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使社会呈现活力。此时市场的力量,就以其看不见的手的高能高效配置,为人才提供合适的位置,为经济提供最佳的生产要素。双轨制的存在显然是一大制度壁垒,阻碍了人员的横向流动。打通双轨制这堵墙,不仅利于公平,还便于人才流动。期待这样的改革举措再多些,因为无论于国家发展,还是于社会平等,抑或于个人福祉,都是增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