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当心农民工老了,无人“接班”
邓海建
//www.workercn.cn2015-07-23来源: 中工网—《山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农民工“高龄化趋势确实是有所加快”,其原因与经济发展过程以及人口结构代际转换有关,“对这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据一建筑工地负责人介绍,目前他所在工地上有一两千人,35岁到40岁的工人只占5%左右,40岁到55岁之间占比达到80%以上,55岁到60岁也有10%左右的比例。(7月16日财新网)

  在部分工地上,“最小农民工55岁”的现实,恐怕不过是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一个缩影。“互联网+”也好,“工业4.0”也罢,一切产业革命与工业进步,都离不开作为核心要素的“人”。在多种要素集聚中,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依然是国民经济中不容忽视的战略性议题。农民工关心养老,那么整个社会也要关心一下,谁来“接班”现在的农民工。

  一方面,数据显示,农民工平均年龄每年提升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和比重都在加快提升。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本地农民工的增幅高于外出农民工1.5个百分点。2015年的最新数据也显示了上述趋势,今年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仅增长了0.1%.简言之,老一辈农民工渐渐老去,而新一代农民工未必愿意去“接班”。

  新老之间的断裂,固然与人口出生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取向有关,但也与下面三个层面多有关联:一则,尽管新型城镇化依然在路上,但新生代农民工进化成新市民的路障依然不少。户籍制度、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的不完善,都会消弭年轻人对城市的归属感。二则,劳动创造历史与财富,那么,劳动就当兑现体面与荣光,就是要“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遗憾的是,市场机制建立健全这么多年,相较于资本等要素的回报率来看,劳动力价值长年被低估。三则,不少城市把“重脑力、轻体力”的偏好写在脸上,于是政策难免会有所偏向,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去父辈挥洒汗水的地方接棒,有什么奇怪的呢?

  优秀人才是资源,普通劳动者亦是资源。城市离不开科学家,也少不了保洁工。这些固然是老话老理,但要成为权力作为的理念,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要等到老去的农民工都倒下了、消失了,才想到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上岗接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