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是国有大型企业,鞍钢生产工人、技术人员职称“互通”改革有很强的示范意义,不仅国企可以学习,非公企业亦可借鉴;不仅企业可以自主操作,而且政府应予必要的支持;以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为己任的工会组织,也应该有所作为。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新鲜经验。
《工人日报》报道,鞍钢打破企业内职工身份界限,工人可考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可考技能职称。工程技术人员考技能职称理论考试免试,只考实际操作,报什么考什么;工人考专业技术职称则需要考试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截至7月末,鞍钢报考专业技术职称的1510名工人有261名考取了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职称,报考技能职称的93名专业技术人员有75名考取了高级工和技师职称。这则新闻对于关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的许多职工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
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内部干部(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有严格的区分界限,这种身份的差别决定着不同的薪酬、待遇和福利,连退休年限都不一样。工人若想“转干”,有一套繁杂的审批程序,以致成功者当作一种“荣耀”。但是,这样的体制却影响了许多人的才智发挥与个人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配置生产要素,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逐步打破,激发了许多职工的积极性。但是,专业技术人员与一线生产工人职称评定却依然各有序列,不能混淆——工人只能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逐级晋升,工程技术人员则按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系列评定,以致绝大多数职工身份基本固化。
鞍钢的职称改革打破了这种固化,势必产生多重积极影响。
对于生产工人而言,通过考试“变身”技术人员,不仅拓展了个人职业生涯的上升通道,而且能够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相关理论上去认识、深化、总结,使自己成为“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个人素质的“飞跃”。至于薪酬、待遇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技术人员而言,通过考试获得的不仅是技能职称,更是实际操作技术,使自己的理论素养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样是一次“飞跃”,同样是走复合型成才之路。他们在意的不是薪酬、待遇,而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拓展与提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有更大更多的建树。
对于企业而言,高素质职工队伍就是企业竞争力。打通内部人才流动和上升渠道,培养和储备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无疑有利于或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或提高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或促进技术升级换代,或稳定职工队伍……无论哪一条获益,都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对于国家而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占比是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未来人力资源竞争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打通企业内部人才流动和上升渠道,提升更多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鞍钢是国有大型企业,鞍钢生产工人、技术人员职称“互通”改革有很强的示范意义,不仅国企可以学习,非公企业亦可借鉴;不仅企业可以自主操作,而且政府应予必要的支持;以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为己任的工会组织,也应该有所作为。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新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