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ABC新闻网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2000万人远程工作;未来10年,选择远程办公的人数可达2.3亿。一些环保人士认为远程工作是顺应绿色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它能减少通勤带来的碳排放,节约企业租房成本,也能给员工营造更私密、弹性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创新。但也有评论认为,在办公室工作的仪式感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员工的专注度。《金融时报》就在一篇评论中点明:“你可以选择在家上班,但别以为它是天堂。”
“远程办公”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还是在47年以前。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暴发。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前雇员杰克·尼尔斯提出“远程办公”(Telecommuting)概念,希望减少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到了1980年代,美国多家跨国公司正式实验远程工作的可能性。IBM公司在一些员工家中安装了“远程处理器”,让他们在家处理工作。到2009年,IBM公司约有40%的员工选择远程上班,人数超过38万。公司报告指出,远程工作模式让公司累计节省了7800万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减少租金支出1亿美元。
40多年当中,虽然不断有企业尝试远程办公、在家工作,但远程办公始终无法成为主流,对传统行业中的诸如金融、能源、服务等大企业来说,远程办公始终是一种“另类”选择。远程办公真正成为可能,还要等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实现“无缝切换”的最近这3年。2017年,微软推出在线协作平台Microsoft Teams,公司称目前日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2020年2月,IBM与新兴办公协作应用Slack达成协议,将35万名员工的沟通任务交给Slack处理,Slack股价随即大涨。中国因疫情防控需要呼吁在家办公与上学后,阿里巴巴旗下的移动办公应用“钉钉”首次超过微信登上应用排行榜第一名,视频会议应用Zoom的股价也有上涨。慕布、石墨文档、Notion和Termius等应用和云计算服务让沟通、文件传输、创意和任务管理、软件开发等工作需求都有了在线完成的可能。
经过这一次的疫情防控,远程办公会不会成为大企业未来的主流?答案恐怕并不乐观。2017年美国调查公司盖洛普的数据显示,全美约有25%的员工或多或少可以选择在家工作;但同样在这一年,IBM宣布取消了远程办公选择,要求全球数千名员工回到办公室。
因为连续20个季度收入下滑,IBM在2017年对员工下了最后通牒:要么回到办公室、要么离开公司。媒体报道称,IBM希望将更多的小组融合在一起,增强凝聚力、及时沟通、更新产品。在远程办公试验上遭遇挫折的并非IBM一家,2006至2008年,惠普和英特尔也减少了员工远程工作的机会。雅虎集团的高管称很多创意需要和同事在闲聊时提出,只有沉浸在工作环境中,才能完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有研究机构发布用户调查指出,远程办公带来的独立环境和模糊的休息边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有“完全相反的含义”。在这份用户调查中,远程办公的支持者认为这种工作模式有利于需要带孩子的家长、讨厌被“朝九晚五”模式束缚的创意人士。反对者则认为,这会加剧现代人的孤独感、损害个体的私人时间。媒体引述科学研究显示,真正激发生产力的是凝聚和交流。与其鼓励员工在家独立工作,企业应该做的是延长员工们相处的时间,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因为他们可能在聊天中迸发新的创意,正如大部分硅谷企业鼓励的那样。
专家认为,到办公室上班这个举动在心理层面,是对员工的提醒和警示——“我现在要工作了,需要投入所有的注意力”。媒体报道称,今年2月,英国伦敦的一辆火车差点与轨道维护设施相撞,原因是当时负责管理火车行驶路线的员工“花费太多时间在家工作”,不够警醒。对于金融、证券等行业来说,在办公室工作,随时交换信息、保持高度专注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研究显示,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办公桌距离越远,他们交流的可能性越小。如果距离超过30米以上,他们交流的可能性“接近于零”。虽然现在有数不清的即时通信软件,但通过网络交流,依然受到物理条件限制。说不清、不好开口、需要面谈等问题依然存在。至今,全美只有16%的公司将远程工作列为唯一的方式,全球依然有44%的企业出于效率考虑,拒绝远程办公。
不可否认,新型办公环境正在逐渐取代过去的小隔间模式,共享办公室、开放的办公空间越来越多。2005年至今,全球在家上班的人数上升140%。根据盖洛普预测,到2028年“80后”步入48岁时,全球将有73%的工作交付远程处理。对于白领阶层来说,“下班”“放松”已经不是时间一到、关电脑打卡之后就能得到的。
在家办公潮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应该如何在全新的环境中衡量员工的工作价值?在十九世纪,一个纺织厂员工的劳动成果显而易见,到了随时随地可以办公的今天,衡量员工的工作量将不再取决于在办公室坐了多久。因为科技让随时办公成为可能甚至必然,社会岗位的进化也注定了大量长时间、单调重复的制造业工作可能不复存在。预测显示,未来美国将有3000万上班族因AI而失业。如果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未来将有更多需要创意和沟通等才能的工作出现。无论身处何方,投入工作都变得越来越简单、快速,长时间投入工作,也许会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