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李江平:拾荒助学子是捐给为富不仁者的“惭愧”
//www.workercn.cn2014-02-13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91岁的老人刘盛兰,对自己“吝啬”得不曾添过一件新衣,不舍得吃过一次肉,就连一个馒头都不舍得花钱去买,平时吃的是从集市垃圾堆里捡来的馒头、破菜叶和烂水果。就是这样一位“吝啬”老人,却把走村串巷捡破烂的微薄收入,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起来捐给那些贫困学子。18年来,他共资助贫困学子100多个,累计捐资达10多万元。

    耳闻刘盛兰的大爱仁善之举,国人有谁不为之感动?!笔者更是感慨万千。但在感慨之余,笔者不免生出另一种想法:刘盛兰捐助的与其说是对学子的一片仁爱之心,不如说是捐给那些为富不仁者的一种“惭愧”。

    近几年来,社会上助学助教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捐资助教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但像刘盛兰这样,虽然自己家徒四壁,生活极度窘迫,却助学仍然不止的大善之人确实不多。他的助学,其实已远远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但他硬是把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捐了出来,其境界是何等的高尚!

    然而,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会常常看到,那些远比刘盛兰条件好的人,其善举与刘盛兰相比,却逊色不少,甚至终生不曾做过善事者也大有人在。尤其是那些为富不仁者,在给自己摆阔时,常常是一掷万金。他们穿的是高档服,吃的是豪华宴,别墅论处计,坐骑上百万元。这些为富者,在刘盛兰善举面前,不知自己是否会感到些许惭愧?因此笔者说,刘盛兰拾荒助学子是捐给为富不仁者的“惭愧”并不为过。倘若这些富人对社会上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学子产生一点恻隐之心的话,那么,他们从牙缝里挤一点,其捐助的力度会比刘盛兰们大得多。

    拥有仁爱之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奉行善义之举,是一个人的高贵品德。刘盛兰的助学之举,就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大爱与冷漠之间的差距,照出了贫而仁善与富而不仁之间的距离。社会的和谐,需要人们去共同构建;人间的温暖,需要人们自觉奉献。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