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与以往一些单位喜欢在“农民工”的称谓上做文章不同,贵阳市白云区在环卫外包时由工会组织参与,竞标不再是传统的“开标后老板选工人”,而改成“开标前工人选老板”。这样实质性的变化,让弱势群体真正得到了实惠与尊严。
据6月9日《工人日报》报道:贵阳市白云区政府对环卫外包的招标工作中,城管局工会打破常规,将职工投票作为公司中标重要加分条件。长期以来,环卫作业一直由“政府全包”,管理成本大,体制机制不活,作业效率不高。为此,政府决定抽身出来,由“管理者”、“运作者”变为“裁判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上。
开标当天,城管局选出80名职工代表现场参与竞标,4家竞标商中,3家都开出最高工资2250元。而承诺为环卫工人办理养老、医疗、工伤等相关保险并施行绩效奖励制度的公司,最终脱颖而出、中标成功。
虽然,这次招标改革的受益者仅仅是170余名环卫工,但其意义则重大。以往被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这次以主人公的身份走向前台,真正拥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失地农民和下岗工人,之所以长期被某些“高贵”的阶层蔑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羞辱、谩骂甚至殴打,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
为了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各级领导也绞尽脑汁。比如,有的地方领导高调规定:不许再称“农民工”,必须改口“新市民”等。众所周知,就算你把农民工改称“太上皇”,这些没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们,依然有一道门槛阻碍着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所以,尽管改称谓是一种可喜的社会进步,对此值得肯定。但若想真正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体制机制改革而非沸沸扬扬的宣传,必须下真功夫,即使有些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贵阳市这次招标,就是一种实质性的进步!
同时,我们也由此看到,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工会组织大有可为。没有工会的介入,这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失地农民和下岗工人,根本无力与中标单位平等地进行谈判,一旦工会组织出面,力量对比就发生了重大变化,竞标程序也发生了有利于职工的变化。
今天,贵阳市170余名环卫工的自豪感,不是源于人们对他们的称谓之变,而是工资25%的大幅提升,而是有了工会组织的撑腰做主。由此可见,改变弱势群体现状,要从根除造成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入手。否则,“要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就是一句漂亮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