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目前,全国大部分高考考生正在填报志愿,在“更难就业季”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本科,却难以得到家长与考生的认同。未来,将如何消除对高职的偏见,蓝领与白领实现同样的就业公平?
每年的此刻,高考志愿的填报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当所有的目光围绕于高校综合实力的权衡比较,却很少有人会选择高职。即便就业不景气,填报的学校也不理想,高职依然无法吸引更多的考生。一边是“更难就业季”的频频出现,一边是高职人才的稀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并没有扭转高职遇冷的尴尬局面。
当下,对于高职,不管是在社会公众的心理认知上,还是在考生及家长的择校取向上,都没有赢得太多的好感。“考不好才上高职”,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高职似乎成为了差生的代名词,这样的标签化定义让高职发展如履薄冰。
其实,就目前来看,高职发展陷入瓶颈期,有其自身发展的原因。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清晰的定位,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依然存在极大的短板和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以学生为根本,教学的软硬件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无法学到真正的一技之长。而且,少数高职院校还打着不同的幌子,骗取学生及家长的钱财。
另外,站在社会外部角度来看,对于高职的偏见依然根深蒂固。在社会主流意识中,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都是“蓝领”,而本科学校培养的是“白领”,两种人才在社会地位上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日后的晋升流通渠道上,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比较单一和匮乏,不能形成职业荣誉感,“低人一等”的观念依然存在。
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4-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分步走”战略以及到2015年的初级发展目标。在该规划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是,仅靠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高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壁垒。最为关键的,就是在完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新高职的特色化发展思路,打出品牌效应。同时,对高职还要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认同,提高高职教育在公众观念中的地位,让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平起平坐”,在各种考试选拔录用中,在晋升发展空间上,都给予同样的对待。
说到底,高职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应该与本科教育均衡发展,力求培养出更多的技术性人才。因此,只有破除社会观念壁垒,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真正让高职成为公众心中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