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随着国资委“四项改革”试点单位的公布,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大幕已经正式拉开,如何防止国企改革变成一种“任务”和“竞赛”显得十分重要。
对国企进行改革是一项硬任务,谁也不能动摇,也不能成为阻力。但是,这项任务又必须是在积极稳妥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不能在速度上下达过高目标的,而必须成熟一个、改革一个,确保改革都能成功。否则,宁可慢一点。原因就在于,按照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需要改革的国企,要么是特别好的,要么是特别差的。如果掌握不好尺度、把握不好节奏、选择不好战略投资者,是会给改革留下很多后遗症的。
对效益好的企业来说,改革本身的难度并不大,投资者想参与的多得很。但是,操作的难度却相当大。一方面,引进怎样的战略投资者,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如石油、电力、通信企业等,搞不好,就会出现暗箱操作、权力者得之的现象。到时候,又会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响;另一方面,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是这类企业改革的一大难点。毕竟,这类企业的规模都相当大、效益也相当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使国有资产成为少数人的盛宴。
也正因为如此,对效益较好的企业进行改革,就必须一企一策,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提出各自的改革目标和方案,以及改革的操作程序、操作要求,避免“一刀切”,避免把改革的速度放在第一位、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唯有在公开透明的条件下实施改革,并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才不会翻烧饼。
对效益不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地方国企来说,操作的难度可能会相对较小,但是,改革本身的难度可能会很大。因为,对这些企业来说,包袱是相当沉重的,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才有可能得到改革。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完成改革任务,不顾一切地给企业以各种优惠政策。如果这样,同样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甚至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投资者将政策拿到手后,有意识地将企业搞死,自己带着政策离开。如果这样,改革的意义就完全失去了。
国企改革的任务,更多应当体现在速度和效率、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上,而不是单纯的速度与数量,变成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