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久前被开除党籍的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虽是文科出身,且从未涉足过理工领域,但他理工科领域的“学衔”不得不让人“惊艳”:不仅拿到了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文凭,更为“神奇”的是,仅仅5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从博士到教授的“学位升级”。这与大多数学术研究者要花费全职的数年或十数年时间来攀登这段路,且要通过讲师、副教授、教授等重重难关相比,沈培平的晋职“效率”不可谓不高。(据人民网)
沈培平的晋职速度如此之快,究竟是否“名”副其实,人们心里都会打个问号。但转念一想,此类现象见怪不怪。稍作观察便可发现,在各个行业各个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学历、职称、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掺假、制假的“泡沫”现象。一些普通职员为了顺利晋级,想方设法去创造“条件”,凑足“条件”;而一些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则倚权行“事”,用公费镀“金”, 对自己进行特别的包装,扎堆进入速成班,读博、读研,有的甚至还堂而皇之地成为某某高校的兼职教授。难怪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称,现在的研究生和以前的大中专生没什么区别了。高学历低能和高职称低能,如今已成为人才队伍发展中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寓言故事里的南郭先生因滥竽充数历来被人们嗤之以鼻。而如今,这些南郭先生不仅没有绝迹,反而层出不穷。那么,这些南郭先生缘何总能挤进其“位”?他们的“生机”从何而来?认真分析,这无不与教育体制的失聪、职称评审机构的失察、用人体制的失偏有关。
第一,教育体制失聪孕育了南郭先生。如今,高校盲目扩招,其录取条件亦随之降低,造成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而且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某些高校利用提前录取的机会,收受贿赂,滋生招生腐败;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满足某些领导谋取某种“学衔”的需求,通过举办MBA硕士研究生班、高级总裁班等,随意颁发文凭,造成注水文凭泛滥。这些南郭先生拿到“学衔”后,便借着这个幌子,举着这个招牌,一帆风顺地混迹于仕途或学术领域。
第二,评审机构失察成就了南郭先生。随着注水文凭的产生,注水职称也应运而生。尤其是那些为职称、学位服务的刊物,一味地追求利益,对作者的论文,不看是否有学术价值,唯钱是发。一些职称评审机构在评审时,碍于关系和面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造成了职称泡沫。据媒体披露,湖南省娄底冷水江市一位初中历史教师,一个学期就有8篇论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很快成为高级教师。
第三,用人机制失偏认可了南郭先生。某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只看学历、职称,不注重实际能力,这给那些手持各类含有水分、泡沫的“学衔”“职称”等证件的南郭先生提供了“先机”,于是一路绿灯,顺利过关。这种用人机制的失偏,不仅造成了职称与能力不对等的异常现象,而且严重影响到人才队伍的质量。
“学衔”是一个人真实能力的外在体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凡真才,必是苦学而得,不学而获“衔”者,皆为沽名钓誉、滥竽充数、欺世盗名之流。假若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失聪,评审机构不失察,用人机制不失偏,谁都相信,这些南郭先生就不会有生存的土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