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北京市实施了新的入学政策,严格限制了“择校”。随着“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逐渐尘埃落定,“择班”问题却意外凸显了出来。名目繁多的“分班考试”辅导班应运而生,为“择班热”火上浇油,无限夸大中小学分班的重要性,又让家长陷入“择班”的焦虑之中。
教育部屡屡发文,要求各地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班、实验班、特长班或变相的“尖子班”。北京市教委也已于今年6月份重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需按照学生的多种特长随机平行分配班级。但是,家长却仍然抱着“能进入学校的实验班才是关键”的想法,不断给孩子加班加点,采用各种方法来影响或干扰学校分班。
中小学分班一直是基础教育中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要研究分班问题,必须把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分开来考虑。高中阶段按学习能力分班是允许的,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越来越大,呈现出多层次性。面对这种情况,采用分“重点班、实验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提高教学效率,这是符合高中教育规律的。美国的高中教育也一直都有“资优班”,这有利于为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
有的专家认为,“择班热”从根本上讲反映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其实优质教育资源是个相对的概念,适合孩子的就是优质教育资源,不适合孩子就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应该承认学校教师的确存在广泛个性、学识、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但是既不能无限夸大这种差异,又不能把教师作为唯一的教育资源,作为鼓励家长“择班”的借口。
总之,中小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自控能力、认知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可塑性,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过早分重点班或实验班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当然,应该看到“择班热”的背后,反映了社会人才观的问题,反映的是家长教育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