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天成 漫画
日前《京华时报》报道: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2.8万人,河南清理1.5万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四省已有10万余“吃空饷”人员现形。报道称,“官仓鼠”顽症曝出不少编制管理之乱,更成为侵蚀财政资金的一个巨大“黑洞”。
这些成绩,是各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让人欣喜。但与此同时,成绩越耀眼,说明问题越严重——仅四个省份就清理“吃空饷”人员10万余名,那么全国有多少人“吃空饷”?没有查出或没有清退的“吃空饷”人员还有多少?
整治“吃空饷”的成绩与对“吃空饷”问题的处理,要各账各算,功过不可相抵,莫让成绩遮蔽了问题。整治“吃空饷”的成绩再大,也不能成为炫耀的资本,更不能成为赎过的“挡箭牌”。早在2005年,中编办就在全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之后人事部又下发《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的通知》,中编办、监察部还颁布实施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可见,现在被清查出来的“吃空饷”问题,大多是有关部门和人员知错犯错、知法犯法、顶风作案的结果,不能查出来、清退了就画上句号,而是要追究各方面的责任,对于拍板者、经办人以及“吃空饷”人员,应该依纪依规给予相应的处分,涉嫌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实际上,“吃空饷”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乃至愈演愈烈,一方面因为事前监管不力,种种制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因为事后处罚不力,责任追究不到位。此前,各地进行了多轮次清理“吃空饷”运动,但风头一过,“吃空饷”现象又卷土重来。为何?因为每次整治都像是“割韭菜”,光割“韭菜”而不铲除地下的“根”,结果必然是割完一茬很快又冒出一茬。此次四个省份虽然清理出10万余名“吃空饷”人员,但拔出“萝卜”没有带出“泥”,没有听说要对他们背后的滥权者实施处罚。如此,“吃空饷”现象怎么可能杜绝?
“吃空饷”吃掉的是纳税人的血汗钱,轻者违纪违规,重者涉嫌违法犯罪。所以,对“吃空饷”行为必须刨根问底,让滥权者“吃不了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