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陈 灏:高校应加强就业市场意识
//www.workercn.cn2014-10-17来源: 中工网—《吉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教育部门日前公布了全国15个就业“困难户”专业,生物科学、播音与主持、市场营销等招生“热门专业”,却在就业市场中遭遇寒冬。这一反差充分体现出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高校增强就业市场意识,强化对专业的设置和调节,避免“只管进不管出”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我国高校进入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一些高校“贪大求全”,为了吸引学生而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许多对办学条件要求不高的专业纷纷进入大学。部分高校甚至只要凑够了老师,就敢开一个专业。几乎每所综合性大学都有的法学专业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今年的就业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均遭遇难题。

  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质量检测体系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等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一些高校却无视这一趋势,继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工作、工资待遇低的情况较为普遍。

  “热专业”遭遇“冷就业”,必须从高校身上找原因。学生报考志愿时刚刚高中毕业,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判断四年后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而高校则完全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对毕业生的跟踪,了解最新的就业市场需求,并对哪些专业供过于求有所判断。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把牢入口关。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自主权较高,负责评估和审批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把关,对近年严重过剩的专业,应当从严审批。对于同一高校连续几年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当采取措施削减高校招生规模。

  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应当加强就业市场意识,根据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模,而不能“只管进不管出”。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应当加强就业跟踪和预判,对学科设置、招生规模及时做出调整。对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专业,应及时进行调整。许多高校允许在校学生转专业,就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调节措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