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期一周的APEC峰会12日即将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落下帷幕,北京这次APEC峰会期间,中国包括北京、河北等地都有单双号限行,甚至也要求一些工厂停产,为的就是保中国北京有一片蓝蓝的天。这几天,天公还算作美,吹起了阵阵凉风,北京到处一片蓝蓝的天,大有青藏高原的感觉。于是微博上就有人戏称,有一种蓝叫“APEC蓝”。“‘APEC蓝’,请别走。”网友对“蓝天永驻”的期盼显得情真意切。而在“APEC蓝”的背后,是为了保障APEC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华北方面采取了上述一系列“史上最严”的保障北京蓝天的硬措施。(来源:11月11日新京报)
众所周知,本周,“APEC蓝”在中国的网络新词榜一枝独秀,风头无两。中国网友并以此为题在各种平台铺天盖地的分享晴天一碧、云卷云舒的照片,很多人也表示颇有时空错乱的感觉。先分享一个不知出处为何的新词释义:「APEC Blue」:形容短暂易逝,不真实的美好。让大家充分感受一下中国民众对APEC的直接感情。如此,“APEC蓝”如何制造、有什么代价、能否持续,以及APEC带来的福利和不便,成了中国媒体和民间舆论避不开的话题。
为我们所知,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北京为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经济体领导人及配偶举行欢迎晚宴。习近平主席在晚宴前致辞说:“这几天我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气质量如何,希望雾霾小一些,以便让各位远方的客人到北京是感觉舒适一点。好在是人努力天帮忙啊,这几天北京空气质量总体好多了,不过我也担心我这个话说早了,但愿明天的天气也还好。这几天北京空气质量好,是我们有关地方和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我要感谢各位,也感谢这次会议,让我们下了更大的决心,来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我们今后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更好。也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
习主席接着说:“我是在北京长大的,我小时候北京风沙很大,出门都要戴口罩。现在,因建成了防风林带,风沙少了,但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遇到了PM2.5这个不速之客。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充分听到了老百姓的呼声。北京的空气质量不能靠运气,而要靠人为。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现场,掌声、笑声、赞叹声!当你读了这段,此时是不是也很感慨?
是的,习近平总书记执政差不多两年了。两年来,一次次在现场,深切地感觉到,他毫不回避矛盾,毫不掩盖问题。他关心民生,体察民情,有很多自然而然的流露。网友留言说,习主席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最懂咱老百姓的心!对于咱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习主席不是第一次聊了。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他的演讲主旨是阐述中国同中亚关系。演讲结束时,当有个学生问起中国发展和环保的矛盾时,习主席的现场即席发挥很经典,其中两句话甚至有点像绕口令:“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对于蓝天绿水,多少年来,习主席的思想发展创新、一脉相承。在福建时,他率领治山治水,关心水土流失;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他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说,“两座山”之间有矛盾,又辩证统一。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经济优势,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APEC蓝”有力地证明,治霾并非总要靠运气“等风来”,人为减排控制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人为干预能够治污减霾。然而,此次“APEC蓝”,毕竟是以北京及周边地区采取限产、休假和停驶等措施换来的,有的还是临时不得已。从短期有效干预到长期彻底治愈,还有赖于克服各种困难,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APEC蓝”成为常态。从长效机制看,此次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相关省区市联合治霾行动体现出的一盘棋互相协同的步调。下一步,如何借鉴本次治理的经验,在重污染极端情况下以及常态化治霾减排工作中,推动建立跨区域联动长效机制,获得制度保障显得尤为迫切。
雾霾的成因是长期困扰人们的疑团,天气因素、秸秆焚烧、钢铁等重污染行业均曾被列为可疑对象,但都缺乏铁打的依据。本次治理的效果立竿见影,或许能够通过监测数据,提供给人们一个清晰的解答,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
对此,《金融时报》中文网文章认为,中国政府如果能“从思考如何解决那些依靠‘污染企业’生存的农民工的‘民生’问题入手,那么中国的环境治理政策就开始接上地气,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经济转型以及政治上的‘群众路线’就可以合为一个系统性的解决之道,让‘环境污染’由社会问题转化为‘社会再造’的契机,从而塑造一个有责任的、有担当的政府形象。”(见《中国“会议蓝天”与环保困局》)
其实自2012年以来,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在秋冬时期持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严重问题,针对雾霾的网络吐槽也渐成常态。政府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过去三年也并非无所作为,但能让民众直接感受到的仍是各种“会议蓝”或是无奈中的“等风来”。而“会议蓝”也让民众认为,政府并非不具备“管理空气”的能力,而是何时能把这种非常规的管控变成常态行为。但既然是“非常规”,就涉及到社会成本谁来支付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涉及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需要系统地解决。从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历程看,没有立等见效的特效药。因此,要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值得令人欣慰的是,近期生态建设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兴未艾,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成为人们的生活新风尚。所有这些,都彰显了中国将坚决治理雾霾的决心和勇气。
“APEC蓝”展示出中国全力治理雾霾的力度,以及让孩子们生活在蓝天、青山、绿水之中的决心。“APEC蓝”持续时间虽然有限,但如果我们通过这次治理,科学总结经验,坚定治霾信心,相信“APEC蓝”最终能成为天空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