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北京师范大学22日发布的《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舟车劳顿”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人群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其中,北京通勤时间最长,达到97分钟。(11月22日新华网)
都说北京上班人最苦,的确如此,这个发布里所说的“北京97分钟通勤时间”,是平均数。也就是说,这是住在城区的和住在郊区的人中和的结果,郊区上班族的痛楚不是原大。即以本人为例,在通州居住,丰台区上班,距离30公里,坐地铁每天来回三小时;如果是驾车,来回两小时,遇到双高峰,时间就没谱。
这个调查还告诉我们,除北京外,广州、上海、深圳等城市也是通勤时间较长的城市,平均每天上下班(往返)时间接近或者已经超过90分钟。同时,天津、南京、沈阳、重庆等城市就业者每天的通勤时间均超过了65分钟。
“北京通勤时间最长,达到97分钟”,有两大原因——交通拥堵以及郊区居住而在市内工作。住得远没办法,那一方面是自己选择的代价:你住在郊区却选择在城里工作,或者你在城里上班却选择郊区居住。有的人愿意选择“北上广”,就是“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间一套房”,这个应该算主观原因。那么,客观原因呢?是拥堵。这个拥堵因为常态化,已经成为一种负担,或者灾难。
为什么会拥堵呢?这其中有城市设计和管理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忽略了自己的国情、市情,盲目发展汽车产业,不限制汽车消费甚至鼓励汽车消费造成的。家家有一至两辆小汽车,反映了我们的富裕国情和消费能力,也对拉动内需有过兴奋剂作用,结果如何呢?车堵了修路,路宽了买车,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后的效应,就是我们付出了天天拥堵的成本和代价,不是美好是“没好”。
一座城市,如果高峰时拥堵,不高峰时也拥堵,天天拥堵,那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第一,肯定影响效率,上一次班、办一次事先得一两个小时,那其他的工作当然会受影响,甚至伤及公平。第二,肯定污染环境,增多雾霾的概率,这次APEC蓝的变化反证了这一点,虽然交通拥堵不是全部因素,但毕竟是重要诱因。第三,肯定伤害心情。心情好坏对人心理的影响,工作的影响,健康的影响,都正相关。天天堵车,怎么可能没戾气,不生气?还不要说剐蹭、斗气甚至斗殴因此增多的例子了。
一句话,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就是车辆太多了。那么,能否借鉴APEC的管理经验,改为单双号限行呢?反对的人或意见肯定不会少,有专家甚至拿机动车的路权来说事儿。可是,从现在看,除去限行,车辆还在增加,基本没有根本的破解办法,当行路权和畅通权一旦成为鱼或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时,是不是应丢卒保车,“舍鱼而取熊掌”?
当然,“舍鱼而取熊掌”之后,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也应随机应变:除了不能管理懈怠,还应让利于民,比如减收或免收车船税、过桥费;对于因急救、急事需要上路的限行车辆,有证明的,可以免于处罚;对于因为支持限行被限行的车辆,多一些制度性倾斜,人性化关怀。与此同时,市民也应多坐公交,绿色出行,为城市分忧。如此,岂不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