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范子军:“迟到大王”证书为啥扎眼
//www.workercn.cn2014-12-23来源: 中工网—《辽宁职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一则“温州苍南龙港五小给学生颁发‘迟到大王’奖状”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引发网友热议。专业心理老师说,此举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适当的惩戒教育并非完全不能有,关键在于把握尺度、掂量后果,要尽可能趋利避害。否则,就可能成为一种冷暴力。按照老师的说法,学生小欣经常迟到,跟其父母沟通后,为了促使孩子有所改进,于是才有了发“迟到大王”证书的“创意”。

  平心而论,从教育方法上来说,有赏识教育,有惩戒教育,而具体到教学工作中,这两种教育方式应该是交替使用,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迟到大王”证书虽说有“软体罚”之嫌,倒也不失幽默感,或可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至于会不会造成心理伤害,当然还得看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它之所以让人感到扎眼,我觉得问题主要是老师可能没去了解、关心小欣为什么会成为“迟到大王”,没有有针对性地对其做教育工作,显得简单而缺温度。

  尽管我们并不排除当事学生懒散、不愿起床之类的可能。但从报道披露的细节来看,我们就可知:小欣说自己当天迟到,是因为早上从奶奶家出来的时候,没有等到公交车,和另一个同学拼车过来,结果又在路上堵了车,所以才迟到了。所以,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发“迟到大王”奖,难免会让她感到委屈、有伤自尊。此外,小欣父母在外地打工,她周一到周四住在姑姑家,周五到周日再回奶奶家。留守儿童的生活、成长、教育环境本就不同,出现迟到或者其他“状况”显然不能简单地对其使用刺激或者惩戒手段。

  其实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教育方式,未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对经常迟到的孩子,教师可以采取善意的口头批评等方式教育,然后在其不迟到的时候,给他发一张进步奖。这种有意缩小孩子缺点与失误,而放大其优点与肯定其守规则行为的教育方式,效果显然要比单纯羞辱要好得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