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新华社退休记者李竹润承认将“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的假消息传入国内。微薄名为“@老李头06”的李竹润称:“1981年愚人节,某外电播发‘消息’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不假思索,便把它写进文章(署笔名黎信)。直到1997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李慎之揭露谎言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上了当。特承认错误、道歉。”(《成都晚报》1月5日)
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这一传言催生的民族自豪感,似乎至今不散。可惜,这是一个由恶作剧生成的假消息。已过古稀之年的李竹润老人,不仅揭露了炮制经过,还真诚道歉,这种负责任的求真态度值得为之点赞。
在李老这次公开以正视听前,该传言已通过多个渠道被证伪,比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者李慎之就问过在西点军校执教的教授,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听说过”。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微也曾回应:“西点军校内没有雷锋塑像,也没有雷锋画像,类似的说法都是误传。”最权威的辟谣当属西点军校,该校在两年多时间内,接待了1万余名前来寻找雷锋像的中国游客,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辟谣。
类似思维方式并不少见。比如,“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它甚至曾出现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长城砖》一文中。不少人谈及长城,往往援引此语以证明长城伟大,不仅深信不疑,而且与有荣焉。2003年10月16日晚,白岩松向太空归来的杨利伟求证:“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杨利伟回答:“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如此言辞,已被证伪,但在舆论场中一再出现甚至颇有市场,这是为何?
近20年前,李慎之先生就感叹,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好像还没有摆脱一种心理,一个人、一件事情或者一样商品好像只要得到洋人的夸奖或者起一个洋式的名字就觉得脸上特别有光。(《读书》1997年第1期)如今,似乎仍有不少人没有祛除这种心理。当然,对洋人的夸奖也不必一律拒斥,如果他们真心赞美,觉得脸上有光是人之常情,但前提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伪托;对洋人的批评也不必过于在意,如果他们说到了点子上,在理性对待之余,应该反求诸己。
真实才有力量,也才动人。这些年,雷锋从神话中走出来,一些图书和媒体部分还原了他的一些生活细节,比如他生前也爱赶时髦,也穿皮夹克、戴名表,还有些虚荣心……这类消息传出后,大众反而觉得真实的雷锋更可亲。这再次说明,树典型不必高大上,为了赞美某个人不能极尽夸张,更不能造假。如果更从容更自信,如果把真实当成信仰,“西点军校学雷锋”这类谣言还能俘获人心吗?
新华网:公权部门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2009-07-03 |
聚焦:“后世博”时代的憧憬与行动 2010-11-02 |
“艳照”与真相,到底谁被PS了? 2011-08-08 |
语出今人 2011-08-30 |
语出今人 2011-12-16 |
语出今人 2012-01-13 |
语出今人 2012-02-07 |
王石川:假钙片猖獗缘于监管“缺钙” 2012-05-22 |
燕赵晚报:北大弃录何川洋与“兼容并包”不... 2009-07-03 |
燕赵晚报:北大弃录何川洋与“兼容并包”不... 2009-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