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若 白:“看家本领”说
//www.workercn.cn2015-01-15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同志去年三月在一次讲话中要求全党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提高“看家本领”。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值得认真深思和努力实践。

  所谓“看家本领”,就是实实在在的知识积累和工作能力。“本领”通俗的说法就是“本事”。陕西农村有一句农民常说的话:“看家本事当家地”。指的是居家过日子,要使日子过得好,当家人一要有一套技能手艺,治家才能;二要有几亩旱涝保收的农田。如果缺少前者,即便有家业,有好地,也难过上好日子。群众把这种当家者称为“百无一能的浪子”,是瞧不起的。还有一句俗语叫“手中有艺不算穷”,说的也是本领的重要性。否则不光家里的日子过不前去,家人受连累,有些连儿女婚嫁也成问题。

  习近平同志很善于从民间语言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近两年来他在一系列讲话中,经常征引民谚俗语,诸如“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打铁先要自身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鲜活生动,极富说服力,深受群众欢迎。“看家本领”这句话,显然也是来自群众语言。这些也构成了他极有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增强了他的人格魅力,受到了学界的关注。

  回顾历史,“本领”或者说“本事”这个词长期以来竟然被许多人“异化”了,变味了。

  党风不正,世风污浊,人们往往以为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其实早在十年文革中,就起于“青萍之末”了。三年自然灾害,由于天灾与人祸的共同因素,国家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刚刚调整恢复有了起色,文革风暴骤起,“革命造反”压倒一切,国民经济遭到更大破坏,于是出现了今天人们常说的“物资困乏时代”。因而“走后门”成为一个时代特点,子女安排就业,稀缺物资购买,都要通过人情关系“走后门”才能办成。这种人就被普遍看作“神通广大”“有本事”的主儿。此风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资匮乏的状况逐渐不复存在,“走后门”套购物资退出了社会生活,但是官员“傍大款”“官商勾结”倒买倒卖又成为九十年代的风气。这样的人物被许多人又看作“有本事”“有能耐”的能人。九十年代后期到新世纪的近十年,敢于公权私用,插手重大工程建设,大胆收受贿赂;安排提拔三亲六眷;大搞政绩工程,沽名钓誉;善于投机钻营,玩权术,左右逢源,攀爬升官者,被人称为人“活道”“会来事”“有本事”,等等。总之,“有本事”已失去它本来的正面意义,完全异化变味了。所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看家本领”的论述,在笔者看来,不仅是对广大干部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对“本领”的严肃“正名”。

  习近平同志在去年6月的一次讲话中,痛批现在干部队伍中一些“圆滑官”“老好人”“墙头草”“推拉门”式的人物,可谓抓住了典型。这类人物虽不能说是多数,恐怕远不是个别。他们“学风不浓,玩风甚盛”,其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在他们心目中并没感到“本领恐慌”,而是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党史、国史、文学、哲学等等,看作迂腐,看作“书生气”。他们仅靠上级文件过日子(看文件当然是需要的),办公室批文件,会上念文件,会后改头换面发文件,讲起来慷慨激昂,头头是道,实则不过“等因奉此”而已。如此的“本领”谈何创新开拓?

  让“本领”回归它的本来含义,是转变世风,改变党风的时代要求,亦是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意。学以修身,学以益智。恐怕只有认认真真读一读马列经典,学一学党史、国史,再懂一点文学艺术,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在坚实的理论与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并切实内化于心,践之于行,方可真正打造出一身“看家本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