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杨朝清:“站票站价”需要供求双方良性互动
//www.workercn.cn2015-02-03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一则盘点“三大不平等条约”的帖子,在网上转得火热,其中列首位的是无座火车票原价。据铁路人士介绍,无座票是运能紧张的一个产物,此前不在旅客票价定价考虑范围内。另外,无座票大多是在节假日期间,运能不足的情况下,满足市民需求的特殊形式,希望乘客能理解。(2月2日《现代快报》)

  每到春运时节,“流动的图景”在中国大地上被描绘到了极致。在供求不对等的背景下,无座火车票既承载了乘客的乡愁和出行欲望,也增加了铁路企业的经济收益;看似“双赢”的局面,为何会引发集体性吐槽?比较差异下的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对交通运输行业服务质量直接而强烈的利益诉求,让“站票站价”成为许多人的心声。

  在一个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越来越尊重消费者主观感受的时代里,无座票原价难免会触碰到老百姓的民生痛点和权利难点。有座票和无座票享受的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不同质同价”自然会触动公众关于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

  通过购买火车票,消费者和铁路企业建构了一种契约关系。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出发,“站票座价”显然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只不过,在权利失衡的格局下,即使利益相对受损,消费者也不得不接受“站票座价”——在现有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中,火车依然是安全性高、性价比高的“最优选择”。

  和平常不同,春运期间的交通出行往往是一种刚性需要,具有“零和博弈”的部分特征。铁路企业正是把握了这一“软肋”,才有了自说自话的底气。“不管你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傲慢与偏执,在本质上是“卖方市场”的另类演绎。“爱买不买”“爱坐不坐”的陈旧观念背后,隐藏着一种由来已久的商品服务理念,即只管“有没有”、不管“好不好”。

  铁路企业的转型和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老百姓固然要理解其中的复杂和艰难,铁路企业也要增强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只有弥合“碎片间的缝隙”,让铁路企业和消费者良性互动,找到共同的利益关注点,才能为“站票站价”提供一个利益博弈的社会共识。

  既保证铁路运输的正常秩序,也尊重和回应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实行以交通服务质量为基础的火车票价格变动机制,离不开企业发展理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重振。此外,“站票站价”要走向现实,不仅需要吸纳多方意见,经过充分论证,也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撑,更离不开铁路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协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