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倩:消费者为啥爱选“3.15”维权
//www.workercn.cn2015-03-18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市民关先生向本报反映,他买的号称50米防水的美度手表,才戴了不到一个月表盘内就已经起了两次雾。关先生先后找商家讨个说法,商家回复说,这个50米的防水只是防冷水、不防热水,手表中的水蒸气是关先生使用不当造成的。(详见《齐鲁晚报》16日C06版)
商家的说法俨然是逃避责任,大玩文字游戏。现实生活中,类似蒙骗消费者的行为屡见不鲜,不少市民因此中招。而让笔者关注的是,像关先生一样,不少人为何选在“3·15”前后进行维权。
每年“3·15”前后,维权事件都会出现井喷,不少市民也习惯在维权日期间购买商品,或是进行维权与投诉,觉得有媒体关注、比较放心,商家不会耍滑头。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公民权利的倒置。此现象也凸显出相关部门日常监管无力,投诉渠道、维权平台存在“中梗阻”,即上下热中间冷、上下通中间阻、上下急中间怠,最终倒霉的还是消费者。可见,维权不能仅依靠“3·15”,应强化每天都是维权日的理念,既要重视线下的维权,也要重视线上违法行为的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和市场秩序。
从另一方面说,近日正式实施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大大提高了维权的力度。然而,如何让新消法成为钢牙利齿,筑成消费者权益保护绿色网络,需要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畅通监管渠道,推进公益宣传,提高市民维权意识和主动权意识,唯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维权新常态,才能逐渐扭转“3·15”扎堆维权的现象。
愿365天每一天都是“3·15”,这不是神话,而是民生的新关切与社会的新期待。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多措并举,切实打通监管的“中梗阻”,提高监管能力与执行力度,让监管真正硬起来,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净化整个消费环境。
编辑:周文
杨维立:见面会不是“见上一面” 2011-09-06 |
快评天下 2011-09-23 |
昆明嫌犯自缢事件续:警方模拟用纸币打开手铐 2009-12-30 |
“儿童成长阶梯标准”是进步还是退步? 2012-10-17 |
今晚报:愿天天扬眉吐气 2013-03-18 |
李 维:景区“害群之马”必须依法打击 2014-12-17 |
话题圆桌:移动乱收费——话费不能移动着收 2010-07-08 |
光明日报:给出租车加1元法律答应了吗 2009-11-29 |
戚 伟:“旅游胁迫消费”何时休? 2015-01-07 |
话题圆桌:听证会变“涨价会”,我们越听越... 2009-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