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5月7日《工人日报》刊登文章,“语言不通成农民工维权‘绊脚石’”,文中提到农民工因为工作中受伤,申请劳动仲裁,但因为语言不通,只会讲家乡话,并听不懂普通话,使维权之路磕磕绊绊。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使用语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力量。一个会使用语言的人,就能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就能完成多数人不能完成的事情。在本文中,很多农民工不是一个会说的问题,而是能说的问题,如果最基本的语言交流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么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自然是不顺畅。
语言的作用,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又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思想,这才有了相互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常常说,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基本的语言交流沟通都做不到,想要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发展何其难也。
调查显示,70%左右的农民工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只有5.8%的农名工和“本地城里人”交往。这些数据背后都是语言交流不畅带来的困扰,语言不通使得农民工不能顺畅地和周围人沟通,也影响了与雇主、同事和其他群体之间的交流。语言不通使得农名工在城市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方便获得更好的帮助,也导致了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更好地保障。语言不通也使得农民工在人际交往中没有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上述现象的副作用是明显和巨大的,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幸福生活甚至是心理健康,影响到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尤其是农民工权益经常被侵犯,农民工不会说普通话甚至是不懂普通话,在寻求帮助的时候,语言成为了一种天然的屏障,使得农民工的权益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保护。
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培训。各级工会在培训农民工技能、提高文化水平工作上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应该把培训农民工讲普通话作为一项切实的工作来抓。
首先,各级工会应重视农民工普通话培训工作,不能把这项工作视为可有可无,要认真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扎实开展工作,尤其是劳务输出大省,更应该重视普通话培训。
其次,投入相应的资金和人员来具体落实这项工作,保证这项工作取得实效,让农民工从中获益。
最后,就是企业和农民工,俗话说“内因起决定作用”,在提高企业效益和改善生产生活的驱动下,企业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农民工也要多下功夫,提高普通话水平,为就业、交流和融入社会创造好条件。
农民工基本上都是靠出力来获得报酬,如果讲普通话都不会说,甚至是不懂普通话,出门在外打工确是一项很困难的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是干着急。各级工会组织和全社会应该重视这项工作,为农民工更好地工作生活提供条件,这也是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基础工作,值得大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