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5月底,吉林建筑大学两名学生相约徒步穿越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时被困失联,经搜救一名幸存一名死亡。(据《内蒙古晨报》5月30日报道)
近年来驴友遇险事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与驴友的“驴性”不无关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往往是青年成为驴友的理由。驴友是对自助自主户外运动旅行爱好者的称呼,而登山探险,是驴友常用的一种户外运动方式。因为户外运动可以拥抱自然,挑战自我,锻炼意志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野外生存能力,所以深受青年人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户外运动越来越受欢迎,“驴友”队伍日益壮大。“驴友”的运动中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存在很大的挑战性、刺激性以及危险性。因此,“驴友”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体能、常识、技能等。
对于多数易冲动的驴友来说,他们只顾亲近自然、体验新鲜、感受刺激、“跟着感觉走”,头脑一热哪里还管心理素质、体能是否适合,风险评估、必备技能更是被抛之脑后。以至于一旦遇险一筹莫展,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即使有幸获得救援,也常常是兴师动众,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甚至调动海陆空“三军”,实乃损人不利己,更不要说反丢了卿卿性命。这一切全是“驴性”在作怪。
追溯“驴性”渊源,不能不提及“驴文化”。
“驴文化”的形成也是近年的事儿,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说走就走”。“人生至少有两次冲动,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趁着年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爱她,就带她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都是“驴文化”的“子系统”。
观念观念,关键在念。有时念叨的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观念。
“说走就走”。看似多么洒脱,多么果断,多么青春,令多少年轻人向而往之。实则“为我独尊”、“自私自利”。有的驴友只顾今天,只顾疯狂,随心而起,趁兴而为,何计得失,哪来权衡利弊,谁又去想过别人感受和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的后果?此风当休矣!
笔者以为,在户外运动越来越受欢迎、“驴友”队伍日益壮大的当下,一是有关部门要正确引导并加强驴友常识教育;二是驴友要学会自律,临行前进行必要的心理及体能测试,不适合做驴友的决不做驴行活动;三是奉劝各位驴友,为了你的安全,请“三思而后行”,在驴行前把困难尽可能想得更多一些,尤其是莫带“驴性”去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