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争抢高考状元”背后的势利教育观
杨朝清
//www.workercn.cn2015-06-26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来自巴蜀中学高三(1)班的刘楠枫,以704分的裸分成绩成为2015年高考重庆文史类分数第一。原本在成都游玩的刘楠枫可以早一点坐动车回渝,由于北大与清华招生方争抢刘楠枫,北大方面为表达诚意,执意派专车去成都接刘楠枫。于是刘楠枫回重庆的时间,被多耽搁了4个多小时。(6月24日《重庆晚报》)

  每年高考结束,状元们都会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焦点。高考状元成了企业、商家、学校等各方追逐的对象,重奖事例屡见不鲜。“争抢高考状元”从表面上看是争夺优质生源,实质上却是难分伯仲的两所学校之间的较量:高考状元具有很强的符号效应,争取的高考状元越多,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所大学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高考分数建构的金字塔,让不同的考生拥有截然不同的入学机会。处于金字塔塔尖的高考状元,拥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在理想的图景里,选择哪所学校、哪个专业,应该出自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本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动员以及就业、读研深造等方面的权衡和考量,都会影响高考状元的志愿填报。

  高考状元成为“香饽饽”的背后,既有人们对学习精英的朴素感情,也和浮躁、炒作等转型时期不良的社会心态有关。高考状元的身份符号和文化象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利益,让“状元经济”的虚火越烧越旺。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和消费,根源于一种势利的价值观和教育观。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势利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其作为一个行为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导致资源集中在那些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手中,而对一般民众以及弱势者冷漠甚至不屑。最令人担忧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偏好,即使在教育领域也难以幸免。

  状元们在高考的竞赛场中“一举成名天下知”,并不意味着他们今后一定会取得成功。说到底,“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一项调查显示,在1977~1999年900多名高考状元中,七成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在职场难寻高考状元的踪影。高考状元“不尽如人意”虽然偏离了公众预期,却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人生有多个竞赛场,状元们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其他领域一定会出类拔萃。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鸟儿一旦系上了黄金,就再也不能展翅高飞。”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和消费,不可避免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只有从根本上对势利教育观进行纠偏,高考状元得到的重复性激励和谬赏才会越来越少,愈演愈烈的“争抢高考状元”才会降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