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吉林调研时强调,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以民生作为发展的“指南针”,就是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年,在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于民,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也是党和政府沉甸甸的责任。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破解当前改革难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民生的改善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正是因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增长,各项民生事业才得以加速推进。不论是“全民医保”“新农保”“城居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完善,为百姓织就社会保障网;还是对教育、就业、养老、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投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群众都从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同时,诚心诚意地改善民生,又为我国经济带来提速升级的动力。我们看到,农村水电、棚户区改造、城市交通网、城乡公共文体设施等民生工程的建设,推动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社会需求的激发,又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改革,得到了群众的更多认可,凝聚起改革的更多共识。
以民生作为发展的“指南针”,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心中时刻装着百姓福祉、群众喜忧,干事创业始终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摈弃“惟GDP”的发展思路,更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断提升改善民生的工作能力,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承诺了的民生实事就一定要兑现。
以民生作为发展“指南针”,还需要植根地方实际,筑牢民生“兜底”工程。不仅要扎实解决好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孩童营养午餐、基层养老院及卫生院建设、困难群众基本口粮、城乡居民危房改造等紧迫问题,也要关注研究民生新问题,对于特困群众、留守儿童等群体应兼顾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予人生活,更予人希望和梦想。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必须始终关注民生,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落实好每一项改革举措、惠民政策,如此才能凝聚亿万民心,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人民日报:做好“三保”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 2009-04-27 |
人民日报:做好“三保”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 2009-04-27 |
堂吉伟德:不管真累假累,分权放权就不会累 2011-02-14 |
报博 2012-05-30 |
余丰慧:“七折”房贷利率复出预示啥 2012-06-15 |
刘武俊: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南针 2013-02-27 |
人民日报: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 2013-10-14 |
人民日报: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 2013-12-31 |
申国华:今天我们该如何“做工作” 2015-01-16 |
龙敏飞:重视人的城镇化别让乡愁变成忧愁 2015-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