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0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涵养“看群众脸色办事”的自觉》的评论。下乡调研,遇到一个自主创业的90后小伙。看他一脸愁容,细问才知道他们申领的国家补贴又没跑下来。政策有了,款也到了县里,但要想拿到钱,一道又一道的审批程序堵在那里,半年都拿不到手。他很纳闷:现在各地都在喊优化服务、简化行政审批,为什么办事还这么难?
到了县里,一听说要了解简化审批的情况,当地领导一口气说出一大串精简的程序和数据来,滔滔不绝。看他们提供的规章制度、给出的材料,的确是做了大量工作,纸面上确实成绩斐然。可是,这种自信满满却与办事群众的愁容不展形成鲜明对比。问题出在哪儿?是当地在数字和材料上做了假,还是创业的小伙自身有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出在“最后一公里”的阻梗上。
政策再好,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办事过程中,群众没有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怎么会有好脸色。更令人忧心的是,在一些地方,一些政策的制定者、督办者没有看群众脸色的习惯和自觉,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在意的是上级领导的脸色,看重的是报送上来的光鲜数据,即便偶尔去调研,也习惯于“提前安排”。如此能看到实情吗?脚上不沾泥,离群众远远的,或者完全不在乎群众的感受,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能不造成感受的割裂吗?
说到行政审批,在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一语中的,“衡量改革成效,不仅要看取消或下放的数字,更要看群众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数字是死的,群众的切身感受是活的,没有群众的获得感作支撑,再好看的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是说数字不重要,科学统计的报表和数字有助于反映全局,但数字的理性必须与群众感受的感性相匹配,否则必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看群众的脸色来发现问题,弥补存在的疏漏,甚至借此调整我们的政策。
有人说,群众脸色飘忽不定,以它为尺子靠不住。但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是否正确、方略是否对头、措施是否对路,老百姓看得最清楚。千万不要以为“我聪民愚”。群众是最聪明的,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对施政得失感受最直接也最实在,群众的脸上写着真理。还有人抱怨老百姓众口难调,不好招呼,实际上只要你真正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解决群众的难点、痛点,使之有切实获得感,人们必然会支持你。
改革的目的是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改革实践的效果也应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多寡来检验,以老百姓的脸色来丈量。
人民日报: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 2014-01-21 |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坚持勤政 2015-05-22 |
把脉“虚症”,涵养务实为民的土壤 2015-06-30 |
对症下药,让负重的肩膀挺起来 2015-07-01 |
协调难折射利益藩篱待破 2015-07-14 |
贺 辉:以“三少三多”,践行“三严三实” 2015-07-16 |
扶贫第三方评估不能只做“马后炮” 2016-02-23 |
落实好,两会才算成功 2016-03-17 |
调研职工权益落实情况很有必要 2016-04-08 |
基层党员干部应怎样践行“两学一做”? 2016-10-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