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叶 锋:雾霾“突袭”凸显预警应急机制缺位
//www.workercn.cn2013-12-09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根治雾霾污染还需要时间,而提高城市在雾霾污染下的应急管理水平,则是刻不容缓

    高速公路临时关闭、机场延飞甚至取消航班、学校停止户外早操、扬尘工地紧急停工……严重雾霾笼罩之下,人们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城市的运行管理也面临严峻挑战。

    日益严重的雾霾天,使得全国20多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情况,京津冀、长三角重污染区已连成一片。如此严重的雾霾危机,对许多城市来说都是首次遭遇。中央气象台橙色霾预警,很多地方气象部门也首次发布了橙色甚至红色预警。

    这么高级别的预警,对很多地方尚属首次,相关的应急机制更是存在不少薄弱甚至空白点。比如,面对严重雾霾天,有的学校自己查询相关信息决定停止户外活动,有的学校则仍让老师带着学生在操场上做操玩耍;有的城市向所有公众提示户外活动的风险,或者临时停驶部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有的城市则显得“动作迟缓”甚至没有反应……

    学校老师说,雾霾天要不要停止户外活动甚至停课,不知道该参照什么标准,“很纠结”。南方一些城市市民觉得,针对雾霾灾害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但缺乏权威的解释和引导,有关部门能否像预报天气一样对雾霾多一些预报或实时数据,而不是事后的通报?一些人还注意到,同样是雾霾监测和预警,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通报信息内容又有区别,客观上也容易形成新的疑惑。

    常态化的雾霾污染,很大程度上是“人祸”,但根治还需要时间,而提高城市在雾霾污染下的应急管理水平,则是刻不容缓。

    部门“壁垒”需要进一步打破。比如,雾霾污染分别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校需要减少学生户外活动、停止户外活动乃至停课,扬尘工地需要如何控制乃至停止施工,环卫工人、交警等部分户外特殊岗位需要采取何种防护措施,等等这些问题,除教育、气象、环保、建设、交通等部门自身积极作为外,更需要各部门及时沟通、协调一致。

    而这些应急机制,不能停留在建立临时性的协调小组或联席会议上,而是需要建章立制、依法依规,并配套严格的考核、督办和问责措施。

    信息发布需要及时畅通。雾霾“突袭”,而相关的文件“仍在路上”——这样的情况需要避免。随着雾霾天气的常态化,政府内部和对外的信息传播都需要创新手段、提高时效,政府的短信平台、官网、微博、微信等信息渠道需要彻底激活甚至发挥“主渠道”作用。

    全社会的“自我管理”需要增强。应对雾霾污染,与其一味抱怨,不如实实在在做一点事。比如企业自身降低能耗和排放,商务和个人出行更多转向公共交通,社会组织参与进行相应的科普、动员和培训等。

京津冀“驱污”应从环京津“治贫”始

    应从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真正发挥京津的龙头带动作用

    前几天,雾霾席卷大半个中国,京津冀也在重污染之列。其实,京津冀地区近年来持续恶化的环境污染,已广为社会各界诟病。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已制定相关措施,筹划综合治理。但沉疴久矣,根本性的治理非朝夕所能见效。走出北京城区几十公里,就可看到河北区域内的许多乡村破败不堪,有些村落甚至贫困凋零。我认为解决京津冀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与环京津贫困带的命题同时破解。

    环京津贫困带的新闻,已多次见诸报端。几年前有资料说,环绕京津尚有3798个贫困村,272万贫困人口。这实在不是个小数字,它和这两座城市的现代繁荣反差确实很大。

    社科院公布的《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称,按照国家发展规划,要建设“新兴城市群”,即指在一定距离内可以频繁往返进行商务活动、由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为龙头,众多中小城市协调分布,由农田、林地等特色空间相隔离,通过便捷交通走廊相连接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这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京津冀地区,应该符合这一规划。

    北京作为超级大都市,发挥着新兴城市群的核心作用,但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很小,甚至还形成了“空吸”现象,即资源、人才逐渐向北京过度集中。同时,环京津地区被动为京津服务,造成京津周边地区发展迟缓。比如,近年来环京津的河北廊坊、唐山、张家口、保定等地区,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厂已逾20座,大部分为京津供电所建,但电力供应趋紧时,河北还要为保北京而自我限电;在水利上,河北为保证北京用水安全在上游挡风沙,防污染,省内最大的河流还引入津城;在产品结构上,不断接收京津下游工业产品,特别是奥运会后,不少污染项目都迁往河北。

    同是区域核心城市的上海,却发挥着“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以快速发展拉动相邻的江浙地区经济发展。上海许多优势产业都在周边区域建厂,据统计,“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是京津冀两市一省的一倍以上,“长三角”地区接待游客数量是京津冀地区的1.8倍,旅游收入是京津冀地区的3倍。专家认为,这主要是京津,特别是北京的拉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当然,这里也有环京津地区主动和京津接轨,自觉接受辐射和带动的问题。

    京津两大城市繁花似锦,反衬着河北贫困乡村的土房,这多么不协调。国庆期间,我到距京津分别只有一个半小时里程的唐山市驻足3日,发现这座河北省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为京津两个城市的发展贡献愈多,与京津经济发展反差愈大,而京津为唐山的反哺愈小。

    如果京津作为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发挥出来,将是“长三角”所不能比拟的。河北是三千万京津人口的后花园和蔬菜地,很多河北人在北京看大门、摆地摊,却常被城管所欺,因为他们的家乡还远未富庶。

    新中国建立60多年以来,京津冀的特定经济区域,被片面地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经济发展考量得不够,这或许是形成环京津贫困带的历史成因。其实,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服务,这一点有必要“纠偏”。

    “空吸现象”必然形成周边的贫困,京津应为治理这些贫困而做些什么,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治理京津冀环境污染的呼声中,从经济结构转型着手,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从环保的微观放眼经济发展的宏观,是决策的一个着眼点和机遇期。(罗海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