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改革关涉全域,工资涨跌,只是自然联动反应。且有涨自然有跌,市场非行政,难保只涨不跌,只愿“看涨”其实还是主观上没认清去行政化实质。
事业单位改革,热议多年。因牵涉面广,关注度高,组成机构复杂,也一直是重难点议题。之所以改革综合推进不那么顺畅,或还在于某些根子上的问题,没厘清。
比如,事涉某个群体的公共改革,首先要从其从业者职业定位、个体乃至整个社会预期方面进行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焦点从来是去行政化问题。过去某些问题,比如并不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改革推进迟滞,本质上或也源于其较笼统的“准公务”“准行政”的尴尬模糊角色定位所致。
早在1992年,就曾提出事业单位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十年后,国办转发《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也明确了相关规定;又十多年过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简称《条例》)终将于7月1日起施行。(5月26日《京华时报》)
二十多年,换来“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对此,不知该感欣慰还是辛酸,抑或兼而有之:欣慰自此“有法可依”,且望能“有法必依”;而马不停蹄改革推进二十年,才终得一纸法令,一路坎坷,诸多不易,又让人神伤。
更让人伤神的是,明明是人事管理考核规范化法制化的一大幸事,但不少人关注点,却仅限更“实际”的——“事业单位工资与机关体系松绑,3100万人有望涨薪”。你看,顾盼多年,好不容易有点至少是纸面上实质的东西,最吸引人的,还是“3100万人有望涨薪”这个噱头式看点。
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对。结合改革核心要义看,这其实是最“政治正确”的一点了。我们就是要“行政松绑,联动市场”。就是要更注重个体价值能力和权利诉求,让市场根据各单位和个人市场表现,最公正地予以回报,而不能让其永远躺在行政襁褓中,波澜不惊却也没多少价值回馈弹性地混完职业生涯。
市场经济,自然有涨有跌。没了行政捆绑,薪资和能力绩效挂钩,随市场起伏,这是去行政化要义之一。不用公共财政兜底,不让全体纳税人买单,而是各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在去行政化之路上走得更稳健。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可,正如前所述,如果对《条例》解读只剩“涨工资”,也是极其片面的。改革关涉全域,工资涨跌,只是自然联动反应。且有涨自然有跌,市场非行政,难保只涨不跌,只愿“看涨”其实还是主观上没认清去行政化实质。
只有纳入综合改革全局,才能看清《条例》的真正意义。激活人力价值活力只是第一步。工资涨跌也本不该是噱头,而应是立足自身实际,完成角色转化。除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其余突出经营、公益属性,要主动淡化行政色彩,重视公共服务方面素养的提升。当骨子里不再有“准公务行政”的期待,那时不管是个人缴费参保,还是职业年金完善,都不会有思想障碍。相关系列改革才能更顺滑无阻地推进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