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高考语文考毕,各大门户网站即刻退出高考作为专题,邀请文艺界大家对高考题目品头论足。传统纸媒,亦不甘落后,纷纷邀请名家、时评作者和读者竞写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每年都会有佳作,但绝不会有千古名篇。因为高考作文大抵均为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分析材料,写出不能跑题、文字晓畅、逻辑严谨且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文章。因而,评判标准必须量化到字词句章修辞逻辑和中心思想,哪里出了一点讹误,就要扣分。高考作文,必须是技术主义的、经专家精细测量和具体测评。高考作文,不可能达到多元化解读的艺术隽永境界,所以不可用每个人眼里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去进行普通意义上的美学评析。
但舆论场,不是嘲弄某省某卷的作文题目平庸无奇,就是讪笑某地作文题目抽象难懂。心灵鸡汤式的作文命题,也会让评家嬉笑怒骂。至于摹写作文,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文学大家,考场之外的“再写”都没有意义。考场上紧张氛围下的写作,如何在自然状态下还原?而且,成人化的思维,也不适于去写属于青春时代的高考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高考作文每年题目都要翻新,既要考察考生语言文字能力,又要考核考生逻辑思维和认识能力,对于命题组而言,是相当艰难的任务。每一道题目,每一份材料,都要精确把握,设定周延的评分标准,这显然不是任何一家舆论或名家所能想象到的。虽然每年各地高考题目有所不同,但从每年高考成绩和录取的考生情况看,高考作文的目的应该是达到了。至于一些名家自嘲般地强调自己写的高考作文,也可能不及格。这很正常,因为你不懂高考语文的规则,关键是你少了十七八岁考生的灵气与淳朴——即使你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高才,也未必能够写出高分的高考作文。名家对高考作文的评判,无论是批是赞,皆是走偏。
舆论场热衷高考作文秀,其解析评判,自是多元时代的言论自主。不过,舆论或学者切莫自以为是,对鲜活的高考作文肆意解读,更不能有“九斤老太”心理,嘲弄高考作文“一代不如一代”。
高考制度固有瑕疵,但应试教育的问题,也有充分的辩证理性。若无以分数定高下的高考,若没有百花齐放的高考作文题目,高考的公平还真的难以保障呢。从历史言之,今人往往将明清时代的八股科举考试,视为禁锢思想的制度之恶。但科举考试恰恰要比隋唐以前的荐举孝廉(汉代)和“九品中正制”要公正许多。八股考试固然形式僵化,但因为有量化的评判标准,科举结果却是公平的。
高考作文在评分标准上也有技术主义的要求,因而不可能是好的文学作品,但绝对是评判高考语文能力的好标本。以文学审美评判高考作文,不管是舆论场还是专家学者,都不得要领。不过,高考作文仍有应完善之处,如避免题材过度泛化。以今年的高考题目为例,有调查显示,各地题目,有的被评为“最不知所云”“最装傻”“最鸡血”等等。这说明高考作文题目和内容过度泛化,反而让考生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