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高考前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经查,蔡荣生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蔡荣生案背后隐藏的高考招生腐败牵动公众的神经,高考特殊类型招生暗藏哪些腐败环节?如何杜绝“特招”腐败?(6月9日新华网)
当寒门子在独木桥上争得头破血流之时,校董子女、关系户,却独辟蹊径,通过 1万元“铲”1分,花100万买一个“点招”指标,拿到直达象牙塔的通票。“特招”的泛滥,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腐败问题,更是关系到教育公平的社会问题。但遗憾的是,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但在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及补录的过程中,“特招”从来都没有绝迹过。
表面看,“特招”泛滥之风屡禁不止,是因为难以摆脱三个窠臼。一是,监管失明。由于存在监管盲区,造成在艺招考场,考官可以把涂鸦之笔描绘成作大师之作;在补录环节,高校可以借助信息不对称,帮关系户上线。二是,利益的狂欢。学校每年“点招”收费1000万以上,已经成为教师福利和学校发展经费的重要来源,自然会无形中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招生权的偏移。不少学校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往往沦为摆设,招生指标是少数人的游戏砝码。
虽然,道理分析的头头是道,但不过是在用结构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特招”泛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问责点到为止。比如,前不久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严禁违规“点招”录取,对违规录取的学生,一律不予学籍注册。想想看,最严厉的惩处,不是将弄权者绳之以法,而是“轻飘飘”的不予学籍注册,“特招”怎能不风起云涌?高校每年辍学的同学数以千计,不注册学籍,管住“特招”泛滥,岂不是痴人说梦?
因此,虽然从长远看,要扼杀“特招”毒瘤,还需要制度的阳光。只有将艺招、补录、自主招生,纳入到正常的监管之下,才能从根本上祛除各种猫腻。然而,制度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就目前而言,有关方面,要告别点到为止的警告,多来一点猛药治疴。通过雷霆万钧的惩处,既能拔出萝卜带出泥,达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又能为治本赢得时间,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