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召开。据悉,今年院士大会期间两院将分别审议通过章程修订案,对院士遴选、退出机制进行改革。院士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使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6月10日《长沙晚报》)
历经三年,院士制度改革终于从设想成为现实。在笔者看来,这次对章程的修订增加了院士遴选、退出机制改革内容,在进退有据间让院士回归学术,对激发整个科技战线创新活力,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梯队意义非凡。
过去,我们对院士称号的荣誉性提得较多。在各类评定中,凡是有院士参与的都会“高看一眼,厚待一层”。由于荣誉可以折现为实际收益,院士资源成为一些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用来争取科研资源、抬高政绩、装点门面的“奢侈品”。于是为了争夺院士名额,各地想尽办法留住院士招牌,甚至利用部门权力生造出来一个个“院士”。
近年来发生的“张曙光贿选院士事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敏正被其学生王宇澄举报论文抄袭、骗取国家专利经费事件,都是这种思维影响下的产物。同样基于牟利考虑,80岁的工程院院士沈国舫退休申请也被其所在学校以“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为由而婉拒。其实,国家设立院士的本意在于表彰其对本学科所做出来的贡献,荣誉属于学术本身。在当下,固然可以有个别院士通过据理力争,挣脱加于其身的“枷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需要我们完善院士进退制度,让他们能够在学术道路上“轻装上阵”。
这次改革正是顺应了公众和两院院士的呼声。“流水不腐”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在一个理想的学术圈里,合理的人才流动是保持科技创新活力的源泉。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可以让一些精力有限的老院士主动退下科研一线,把精力放在培养新的科技人才上来,也可以把一些不符合院士条件的人清退出去,为后来者腾出晋升空间。同样,规范院士遴选机制,把部门、地方等非学术因素染指院士选举的可能性堵住,也可以使真正潜心学术的人才能凭实力及时得到培养、提拔。
在我国,科技人才储备是呈层级分布的。所以,处于金字塔尖上的两院院士如果能够进退有据,其意义远不止更好发挥院士作用本身,随之而来的,或将引发科技人才梯队建设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