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各级监察、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定期公布监督审计结果,对问题及时有效地启动问责机制
据7月2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因超强台风“威马逊”受灾的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群众,收到了民政部门发送的发霉食品。海南省民政厅厅长苗建中在7月21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并对此事表示歉意,他表示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目前,出现问题的290箱食物已全部封存。
据海南省三防办统计,“威马逊”已造成海南省216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325.829万人。大灾之后,受灾的群众急需各方的爱心援助,却不想,一些受灾群众拿到的竟然是发霉的食品,这令人情何以堪?海南省民政厅厅长苗建中也表示,“我当了7年的民政厅长,经过无数的水灾大灾,发放的救灾物资从来没有什么问题,这次出现救灾问题食品的事情,我感到非常痛心,我非常痛恨这个事情。”
“威马逊”肆虐后受灾的群众、发霉的食品,这是一幅多么不和谐的灾后景象。发霉的救灾品,让我想到了今年4月的一则相关新闻:4月23日是四川绵阳三台县新生镇德光办事处赶场的日子,而前来的村民意外在办事处院内闻到莫名的恶臭,工作人员打开散发恶臭的房间后,发现里面堆放了大量食品、衣物,甚至还包括6年前“5·12”地震时分发的部分救灾物资也已经霉烂。
每次自然灾难后,各地热心人士的爱心,都会涌向受灾地,大量的救灾物资温暖了灾区群众的心,使他们坚定了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但是,在爱心涌动下,总有一些令人痛心的事情让我们的爱心打折,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救灾款物管理上的霉点。
2008年6月,民政部专门颁布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其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以下事项:上级政府拨付的抗震救灾资金数额、分配情况;本级政府安排的抗震救灾资金数额、分配情况;接收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的来源、数额,分配去向、用途、数额;接收抗震救灾捐赠物资的来源、数额,分配去向、用途、数额;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无疑,这是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制度的一个雏形。但在现实中,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制度依旧像其他一纸空文的制度那样缺乏执行力和惩戒力。各方爱心人士捐助了多少救灾资金物资?都被用到哪里去了?救灾物资的采购账目是否清晰透明?灾难救济后,还剩余多少资金物资?这些都是每次灾难后人们需要追问的话题。而即使已经公开了相关信息,也是笼统、粗略的,没有一本细致入微的账目供民众知情、监督。在这样的背景下,救灾物资出现发霉,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所以,要祛除救灾款物管理的霉点,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并完善救灾款物使用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政府和接受捐赠的机构、社会团体要主动、细致地向社会公开上级政府拨付和本级政府安排的资金数额、分配情况,接受捐赠资金的来源、数额、种类、分配去向及使用效果,采购物资项目的品种、数量、单价等,向社会公众交出一笔明明白白的账。
而各级监察、审计机关则要加强对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定期公布监督审计结果,对问题及时有效地启动问责机制。对那些贪污私分、挤占挪用救灾资金物资等违纪违规行为,以及失职渎职、疏于管理、导致救灾资金物资人为浪费的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对在采购救灾物资上损公肥私、涉嫌腐败的公职人员,必须坚决查处,涉嫌犯罪的,要严肃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