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因超强台风“威马逊”受灾的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群众,收到了民政部门发送的发霉食品。海南省民政厅厅长苗建中在21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向受灾群众表示歉意,并表示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7月22日《长沙晚报》)
按常理,面对缺衣少吃的灾民,相关部门当务之急应是让其及时吃上卫生食品。但谁曾料到,灾民盼来的竟是发霉面包。这无疑让灾民受到“二次伤害”,使其深切期待瞬间变成深度失望,而且救助善意也被秒杀了,更是玷污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难怪有部分灾民无奈地质疑道:“发霉面包,难道就是‘赏’给我们的食物吗?”联想到屡屡发生的救灾食品霉变事件,笔者认为,救灾面包发霉背后,恐怕是“监管霉变”。
从报道中得知,事发后,海南省民政厅立即道歉,并表示要启动问责,其态度是积极的,让人们看到其诚意,获得了部分民众的理解,平息了灾民“怒不可遏”的情绪。但是再好的事后道歉与追责,既无法弥补既有损失,又不能改变事件实质。正确的态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失误”和“道歉”层面,而应是对事前错误进行深刻反思,审视整个救灾程序是否存在漏洞,如海南省民政厅对救灾物品监管责任有无“发霉”,对灾民爱心有没有“发霉”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正如网友所言,救灾食品“发霉”若是个案,也许不足为虑,但当类似现象接连发生,就需要“解剖麻雀”分析原因了。
从芦山地震灾区焚烧“受潮发霉”救灾物资,到去年5月曝出的“5·12”四川救灾物资长时间搁置霉烂事件,再到此次发放发霉食品事件,短短时间,救灾物资过期、霉变事件,为何接二连三地发生?或是源于“救灾=施舍”思维。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其工作人员的潜意识里,认为灾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灾民,质量意识不强,卫生把关能力不高。于是,救灾物资过期不过期、霉变不霉变,都懒得费神与关心,更何况在其“救灾=施舍”的理念下,“给什么拿什么,送什么吃什么”也成为天经地义。自然而然地,政府工作人员便会疏于检查救灾物资是否有质量问题,发放救灾物资也就成为“走程序”。不妨再假设一下,倘如这些面包是为干部自己准备的,情况还会这样吗?相信其定会优中选优,不仅追求卖相好、味道美,而且质量安全上定会严格把关。
不必讳言的是,“发霉面包事件”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其拷问的是官员们的为民之心。作为赈灾的政府部门官员,须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哪怕仅仅是一瓶矿泉水、一块面包,或许可给灾民带来生的希望。救灾物资若是变质发霉,在令灾民心寒的同时,也使政府公信力陡降。因此,有关部门应深刻地认识到,道歉和追责只是开端,不是句号,让发霉面包的“赈灾丑闻”不再发生才是终点。否则,下一次自然灾害发生后,或许还会有发霉的面包。尤其需要反思的,除发霉面包事件本身外,更应包括对所有救灾物资监管机制与程序的建立与规范。唯有如此,方可把所有类似发霉面包的“救灾毒品”截留在赈灾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