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王太川:解读“潘石屹捐哈佛”的几个视角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 山西晚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网络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潘石屹在其微博上回应,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学生。(7月24日《新京报》)

  真不知潘石屹是怎么想的,硬是将“海外留学”和“贫困家庭”——更简捷地说,是将“留学”和“贫困”扯在了一起。这两个词汇亲密挽手,正在突破公众的想象:真正穷人家的孩子,在国内上个大学都感吃力,遑论远赴重洋。或者即便产生过这样的奢望,也根本只会是无计可施。“我出门买了4袋苹果,你出门买了苹果4代”,这样的差距如果说跳跳脚还能勉力够着而弥补,那对于万千贫困、普通家庭,游学海外几乎就是倾尽全力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使按照潘石屹“家庭年收入6.5万元以下”的自定义贫困标准,也即如一个三口之家,两口子加起来的月收入不超过5500元,扪心自问,有几个敢作出将来让孩子出国留学的远景规划?以现时的国情论,多半是想都不敢想的。也因此,面对“能到国外读书的有几个家庭贫困的”的追问,潘石屹自己都无从回应。

  看不懂“SOHO中国助学金”9300万元捐给哈佛的意图不要紧,怎么说那都真实的捐赠,送出去了实打实的人民币。何况慈善的本质之一就是自愿,遵从内心意愿而不必受外力干涉,潘石屹愿意将钱捐给哈佛还是耶鲁,或者常青藤联盟的任何一所名校,那都是人家的自由。假如真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潘石屹将以捐赠人的身份为他的儿子将来入读哈佛 ‘买门票’”,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不过严格以发心来看,利己的初衷,让它已经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了。

  对于这场引发滔滔争议的潘氏捐赠,网络上力挺的有,质疑声似乎更多。挺潘派的一种论调,大概是强调爱心无国界,不要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白求恩还来中国实施战地救治,潘石屹捐赠哈佛有什么不可以,何况还是帮助中国学生?这话听起来貌似有理,实际单放在这具体的语境中,却未必一定就对。

  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通常被认为出于人道主义立场,这和特蕾莎修女在印度帮助贫苦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置身人类共同体的视域下,在彼时的世界格局中,两人所从事的事业,差不多都是在补齐短板,进而实际地是增进了全人类的福祉。白求恩为什么去的不是美国,特蕾莎为什么没有将全身心交付回欧洲,以及全球多个国家为什么都有非洲援助计划,答案都在其里。反观全球大学版图,哈佛地位与上述情形可具可比性?捐助年吸引捐赠资金超百亿美元的哈佛大学,潘石屹付出的1500万美元,充其量也只算得锦上添花。

  放眼世界的博爱固然在原则上无可指摘,但总应如上述般,实际是须以有条件为宜。而这场潘氏捐赠,可商榷的还不止于此。

  比如质疑方的一个代表性观点,可概括为取之于中国,则首要当用之于中国的,我就以为理所当然。这也是慈善的另一本质“回报”的要求使然。当年耶鲁大学毕业生、中国人张磊捐给耶鲁888万美元,还有出于感恩母校培养的理由,潘石屹捐赠哈佛,可有回报方面的原因么?我反倒觉得,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国”,更该感恩的是为其提供了资源、养育了祖祖辈辈、积累了巨额财富的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是为国土恩。

  就查询到的公开的报道、资料看,“SOHO中国”旗下的“SOHO中国基金会”,通过国内数十个公益慈善项目进行的捐赠,从2005年成立至今,包括向四川两次地震的捐款在内,总额在1亿元人民币上下(笔者计算,或有遗漏)。这么多次捐资、做项目,竟才约略抵得上捐向哈佛的这一笔,更不要说后续的“将在全球范围内捐助1亿美元(即6亿多元人民币)助学金”。即如这头笔捐赠的受助者是中国留学生,但不管怎样,这钱都是给了哈佛,都难避“胳膊肘朝外拐”的嫌疑。

  站在“恩”的角度解读事件,附加得出的结论是:所有外逃贪官,不但欠这个国家巨额经济债,还欠着一本良心债;在国内赚得盆钵满满而后移民到国外的,事实上也须背负这一道义上的考问——当然,这属于题外话了。

  慈善既属仁义的范畴,那就再来说说“仁”。“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是故真正的仁爱,一定是由里及外、由亲及疏的,由孝事父母长辈始,到夫妇和顺、到友悌兄弟姐妹,进而爱及七大姑八大姨、朋友乃至陌生人,这里一定是有不断向外扩充的次第的。在外欢颜,在家冷对的,断不是真仁者。同样基于前述事实,再看“SOHO中国基金会”的这笔海外公益捐赠,是不是先放国内更合适?毕竟,与国内大学众多的贫困学子相比,哈佛或者世界其它名高校的“中国贫困家庭学生”,即便真有,也只是凤毛麟角。

  虽然絮絮叨叨了这么多,但需要声明的是,我并非意在批评潘石屹先生的捐赠,只是觉得行为有可商议的余地,理越辩越明,并借此提醒后来人,仅此而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