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备受全民关注的公车改革在酝酿20年后全面启动。新方案出台后,有的官员说:车补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 (7月29日《中国经济周刊》)
车改启动上路,围绕车改的种种议论便随之风生水起。其实,出现包括“车补低不出差”在内的各种声音毫不奇怪。毕竟这是一场事关资源配置、触动既得利益的“车轮”革命。围观“车补低不出差”,需要弄清地方官员何以口出此言。认真解读其背后的弦外之音和诉求蕴含,当对推动此次车改的顺利实施不无裨益。
根据多年来致力于“公车改革”呼吁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车改的解释:“这部分补贴,大部分官员都是用于上下班。开会不是每天都有,也不是每个人开会都需要花钱。”公务交通不等同于出差,车补也不能等同于出差报销。改革方案明确表示,“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要与差旅费保障范围搞好衔接,对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要做好远距离公务出行的差旅费保障”。由此看来,官员所谓“车补低不出差”的担忧,显然是没有真正理解车改补贴涵义的误读,随着车改路线图的日渐清晰和逐步实施,这种担忧或将迎刃而解。
其实,透过“车补低不出差”的议论,人们似乎还可以从中读出其他异样的味道。比如,攀比先前试行车改省份“高标准”产生的失落感;对现有方案中按级别发放车补的规定持有异议等。假如这些不好明说的“诉求”尚可理解,其基于长期用车便利而有可能产生的某种内心“嘀咕”,便更值得关注。比如,对没有“专车”排场出行的不适应,失去假“车”济私机缘的几分落寞等。
也许,上述推论不过是笔者的主观臆断,甚至不乏“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小人”心态。但曾几何时,政府公车的确偏离了“代步工具”的原始“交通”本意,成为官场显身份、讲排场、比阔气、炫权力的载体与象征。而围绕公车使用的“3个1/3”,更是妇孺皆知、备受诟病的公开秘密。面对公务交通由“实物配置”变为“货币补贴”的改革,留恋既得利益的“阵痛”与“纠结”便不难想象,出于赌气的“车补低不出差”也不无情理。
公车改革不能没有量化标准,但其根本指向却并非只是出于费用考量,而是重在权力约束和遏制腐败的机制变革。“经济账”要算,反腐倡廉的社会效应更需厘清。把权力用车关进科学管理的制度笼子,资源节约的经济效益自然会彰显。由此解读,“车补低不出差”的“误读”,更像是不谙公车改革深远意义的认知扭曲。